狄姜狄超话「也来闲聊狄姜」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854更新:2022-08-14 12:16:17

前几天闲得发慌,无意中浏览到头条上对以前邵氏旧电影的一些评论,其中提到《新独臂刀》,说里面如何热血,女主如何沦为摆设。说实话,我也算是港剧爱好者,但对邵氏这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电影并不是很感冒,之前也看过不少,包括王羽的《独臂刀》,只不过基本都是快进,几分钟后就直接跳到结尾,总觉得这些片子情节简单、布景粗糙,服化道古怪,表演也生硬,感觉香港电影在八十年代之后才好看。这部《新独臂刀》还有个新字,怕不是什么狗尾续貂之作,这个主演姜大卫这些年时不时会出现在内地和TVB的影视剧中,应该是个早就过气的演员,他的哥哥和弟弟在内地的名气似乎更大。

不过既然无聊,看看也聊胜于无,便也按习惯快进,没想到看了之后大吃一惊,这个脸庞瘦削、面容冷峻的雷力居然是姜大卫,跟现在的样子几乎是两个人。说实话,狄龙在里面虽然帅,但还是很好认,因为脸部轮廓大致不变,但姜大卫可以算得上是脱胎换骨。电影剧情虽然简单,但构思还是很巧妙,人物刻画得也很细腻,不再是一味地打打杀杀,比张彻后期的作品好很多。

这几天陆陆续续把狄姜合演的电影,也就是姜大卫最红的那些电影看了个遍,再结合网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谈谈我对狄姜合和狄姜关系的看法。

先说狄姜合作。

平心而论,姜大卫长得不算帅,也不够高大,但胜在气质好,眼神灵动,尤其有个邪魅一笑,可冷峻可活泼。更重要的是,他长了一张镜头脸,那种上宽下窄的脸型特别适合上镜,尤其适合古装,他的现代装就没有古装好看。狄龙年轻的时候说实话要比姜大卫帅,也更高大,但他的眼神就没有这么灵动。所以狄龙经常都是演一些正义凛然的角色,要不然就是黑社会头子。两人一起搭戏,无疑是活泼的、冷峻的比一本正经的更受欢迎,这个和角色的人设有关。当然,姜大卫虽然比狄龙小一岁,但出道很早,演戏经验更丰富,可能因为这样,他演起戏来更游刃有余。据说张彻导演更偏爱姜大卫,给他的角色不但适合他,也更容易出彩,他给狄龙作配时,他的角色都是从头到尾,狄龙给他作配时,最多十几分钟就挂。这就是他们后来决裂的原因?(存疑)

内地观众知道狄龙大都是八十年代从录像厅时代的《英雄本色》开始,知道姜大卫稍晚,大约是从九十年代的《刺马》和《九阴真经》开始。当时的感觉是狄龙更红,姜大卫就是时不时演个电视剧混脸熟,并不知道他当时已经移民,只是偶尔回来拍戏,更不知道他七十年代初的火爆。

狄姜合作的电影里,个人最喜欢《新独臂刀》和《保镖》,刻画得很细腻。但最体现姜大卫演技的,个人觉得是他做配的《倾国倾城》,当时他已经27、8,也已经演了很多戏,很多大侠,但依然把一个17、8岁的小太监演的活灵活现。据说《倾国倾城》还用的是姜大卫国语原声,更是加分项,不过很奇怪,现在听姜大卫接受采访讲普通话,反而没有那时讲得好,现在讲普通话广东味很重,不知道是因为现在都用广东话拍戏,还是因为他妈妈去世,家里没人讲普通话了。

这两个人的花期都不长。先说狄龙,狄龙在演《英雄本色》时还不到40,头发已经秃了一大半,而且据说因为之前拍武侠片牙齿被撞导致脸部撑不住下垂,以前的帅哥形象荡然无存,不像现在的明星,40岁一样可以装20多岁。再说姜大卫,如果说狄龙是因为先天和后天因素导致衰老,那么姜大卫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了。前面说,狄龙虽然老了,但他脸部轮廓大致还在,真的要和年轻时辨别,还是可以认出来的,但是姜大卫,似乎是一夜之间脸部变形,如果不是知道戏里那个确实是姜大卫演的,我真的认不出来现在这个大叔就是电影里充满灵气的角色。姜大卫年轻时的体型和脸型,用原来的经验判断,应该是很难胖的,加上他又是演员又习武,应该会很注意保养。没想到才30岁,他的脸就如气球般肿起来,这正是一个男演员最好的时光,像刘德华和梁朝伟,除了自然衰老,都是二三十年脸型不变。虽然姜大卫胖了之后,气质变得更正气敦厚,演正义凛然的大侠没问题,眼神里的灵动却消失了,在很多演员可能刚刚开始演艺生涯的年纪,他的高光时刻却已经过去了,虽然后来他还出演了许多电影,但已今不如昔。实际上,姜大卫出道即巅峰,他最红的几年,也就是和狄龙合作的几年。现在看看,真让人唏嘘不已。当然,这可能也跟他的性格有关,看采访,他这个人比较随遇而安,对从巅峰滑落早有心理准备,也没有刻意去追求,所以也没有特地去保持体型。

再说狄姜关系。

在开始这个话题前,我想先说一下今年1月份TVB的万千星辉颁奖典礼。

今年的得主是姜大卫,颁奖嘉宾是秦沛和狄龙,按照香港颁奖典礼口水多过茶的惯例,两位嘉宾都是寒暄一轮,狄龙更是对获奖者道上许多溢美之词,什么同居过,全方位,多功能。还是按颁奖惯例,一个嘉宾宣布得奖者,另一个嘉宾就负责颁奖。奇怪的是,负责宣布和颁奖的都是秦沛,狄龙还特地站得离话筒远些,避免跟上来领奖的姜大卫发生身体接触,姜大卫上来领奖吋也只是微微和狄龙颔首致意,既不拥抱也不握手更没说话,两个人之间表现得很淡漠,全不像狄龙颁奖前所说的那么熟,似乎就是个半熟不熟的陌生人。

原谅我当时还不知道这些典故,看直播时只是觉得有些怪异。直到前几天看《新独臂刀》时看到不断有人刷cp,自己亲自去查询后,才知道还有这段往事。

两人的友谊无疑是结缘于一起签约邵氏拍电影。姜大卫在与狄龙搭档时虽然表现更突出,更受欢迎,但实际上他最高光的也是那几年,他和狄龙分开后虽然也拍了许多电影,但已经风光不再了。

两人在签约邵氏公司时都是二十出头的新人,说不上有太高明的演技。姜大卫虽然经验较为丰富,但都是作为童星时拍的,成年后拍片都是当武师直到签约邵氏。

两人在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兄弟情深这么真切,我认为更多的不是靠演技,而是本色演出。两个人在同一间宿舍住,一起作饭,一起工作,一起出去玩,这样的生活持续七八年,拍电影时还需要特别演吗?

至于那些由于主配之争,戏份多寡,媒体挑拨,暗自较劲,工作中发生分歧等原因,我相信不会是空穴来风,肯定会有,但不会是主要原因,这些东西不会让人一记几十年,让多年的友谊付之东流。

狄龙说:真正的原因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真正的原因是:经过多年的朝夕相处,两人间已经产生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这种感情让他们欲罢不能,但又无法面对。

从取向来看,两个人无疑都是钢铁直男,在邵氏期间,各有各的女朋友,但那几年两人不停拍片,一年拍好几部,几乎天天见面,相见的频率比见女朋友高多了。

看时间节点,1974年5月份姜突然奉子成婚,1975年春天狄也突然结婚,相隔不到一年,狄结婚后宣布不再与姜合作。

如果说姜结婚是因为女友怀孕了不得已而为之,那么狄是为什么?当时狄龙的女友才19岁,也没有怀孕,谭俊彦是1980年才出生的,整整过了五年。难道不是因为最好朋友结婚了,自己形单影只,需要马上找个人来填补空白?

我认为是狄龙年纪稍大,性格也更稳重,自己发现不对路马上也结婚并不再和姜合作,以免到时伤害到朋友也伤害到自己,对外只能说些似是而非的理由,这些理由实际上都是可以化解的。

而姜神经稍大条,也更年轻,但过了一些时间自然也懂了。但在华人社会,始终是保守些,不要说那个年代,就是这个年代也不太可能。何况本质上他们确属直男,应该也不会对其他同性产生类似的情感,那种情感也是独占性、排他性的。

看姜大卫与谭俊彦的采访,姜说谭是老朋友的儿子,就是他的儿子,谭笑着说爸爸和姜有时还是会见面的,还说爸爸家里客厅中间摆着狄与姜年轻时的合照,说粉丝们应该都懂的。

你见过有这样积怨几十年的吗?

只是大家都希望有个官宣,甚至希望他们摆出当年的姿势再来个合照然后抱头痛哭。

这个恐怕很难办到了。

当然一切皆有可能,希望在人间嘛。

你说是不是?

电影《投名状》中,庞青云三兄弟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电影说明了,江湖义气是个不靠谱的东西!

这里重点不是说“江湖义气”靠不住,而是指要想成大事,必须有严密的制度与纪律,理智大于感性。

所谓“慈不掌兵、义不理财、情不立事”!如果满脑子江湖义气,战争时期只能当炮灰,和平时期做韭菜。

电影《投名状》所讲述的故事有些类似于水泊梁山,只不过头领人数只有只有3个,而不是108人!这部小型版《水浒传》由于主角人数少很多,情节脉络反而更加清晰,便于观众理解。

庞青云原本是个清军低级将领,在一次战斗中全军覆没,他靠诈死逃过一劫。之后他救了土匪姜午阳,然后被引荐给了大哥赵二虎。

庞青云画了一张大饼,劝这两兄弟从军实现自己天下太平的理想。当兵当匪都有风险,但前者毕竟是吃皇粮的,而且还有合法性。

于是这三人结成异姓兄弟,并且还杀人纳了投名状!但这三人的信条是不同的。

庞青云一切行为为他的理想服务,为了实现理想就必须牢牢掌握领导权,从严治军。

赵二虎最讲江湖义气,会赢得人心,但与严明军纪制度格格不入。

姜午阳最信投名状,谁背叛了投名状就杀谁。

这三个不同的理念在随后的攻城拔寨中互相冲击,造成了兄弟之间的裂痕,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庞青云与赵二虎之间的。

舒城杀人立威

山字营攻下舒城,何魁接防后提议:让弟兄们逍遥三天,抢钱,抢粮,抢人。庞青云也默认了这一惯例,否则谁会为你卖命啊?

但是一回头,庞青云就以严明军纪为由抓了两个欺辱民女的士兵就地正法。

一向重义气的赵二虎想要救下二人,说了”进城抢三天,是规矩“。庞青云噼里啪啦的一通大道理。

没读过书的老二说不过他。

这种看似反常的做法有深层次的原因!

之前在攻城时,庞青云让几百人顶着火枪的子弹冲,掩护身后的弓箭手。人快挂完了。赵二虎着急了:人都没了,还不上。

庞青云说:你给我记住,战场上只有一个头,就是我。

由于之前这帮人大部分是赵二虎的手下的土匪,习惯上还是以他为马首是瞻。这时候杀人立威一方面可以强化自己最高统帅的地位;另一方面通过严明军级将“匪”变成“兵”,向外界彰显“仁义”,获取更高的名望。

苏州杀降

围攻苏州,战争十分惨烈,双方都面临着缺粮这个最大的危机。

庞青云带着姜午阳“厚着脸皮"找魁字营借粮,留在军中的赵二虎觉得再这样下去,军心就要涣散导致崩溃,于是单刀赴会进苏州城劝降。

城内的太平军情况更糟糕,对方将领与赵二虎深谈了以后,无可奈何之下接受了劝降。为表诚意,主帅自尽,同时也把手下弟兄托付给他,这对注重义气的赵二虎来说等于背上了一幅沉重的道德枷锁。

庞青云在借倒10天口粮回来后,准备发动总攻,但还是希望赵二虎安全地回来。

就在这时,太平军打开城门宣布投降,但庞青云表示军中的粮食不足以养这些降兵,准备就地消灭。赵二虎十分不满,自己承诺过要留住他们的性命,“人言无信就是畜生。”庞青云告诉赵二虎:“兵不厌诈,这是战争!”遂把失去控制的赵二虎囚禁起来,对投降的士兵大开杀戒。

这里两人的理念又一次产生了巨大的碰撞!

赵二虎的处事原则就是江湖义气,但这一套小范围的打家劫舍还管用,因为你的对手是普通老百姓。但是到了战场上,面对对方成系统的军队,江湖义气就成了小儿科。

自古以来有个”杀降不祥“的说法,杀降者好像都没什么好下场!但为什么历史上还有那么多案例呢?

如果庞青云接受了降兵,怎么处置?

1、借来的粮食是为攻打南京准备的,给了降兵一部分,那剩下的兄弟就得饿肚子,怎么攻打南京?

2、收编下来一起攻打南京?把刚刚投降的太平军,收编下来再反攻他们原来的头头,风险太大。

3、遣散也行不通,山字营无论粮食与物资都很紧张,不可能给他们发路费。这些人重新沦为盗匪甚至加入太平军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杀降是无可奈何之举。

苏州杀降在历史上真有其事,苏州城内太平军郜永宽等八王杀死主将慕王谭绍光出降,两天后,李鸿章、程学启下手,杀死八王,并杀苏州城内太平军降兵8000余人。

李鸿章攻下苏州前吃过亏,太仓太平军守将蔡元隆就是通过诈降诱杀了1000多淮军,李鸿章的弟弟都差点报销。

庞青云肯定知道杀降不祥,但为了战争大局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南京杀二虎

苏州杀降成为三兄弟关系的转折点,赵二虎决定分道扬镳,带着一帮人回乡。庞青云苦苦哀求,希望他帮自己攻下南京。他也吃准了赵二虎讲义气这一”弱点“,赵二虎也答应了。

赵二虎虽然军事素质不行,但讲义气这一套在中下层士兵中很得人心,因此威望很高。早期的800人其实已经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死光了,但后来加入的新兵还是受这一套。

南京城攻破之后,赵二虎私分城中军饷,犯了朝廷大忌,庞青云也无可奈何。

在分发军饷的时候,赵二虎还对士兵们说:你们给我记住,军队里面只有一个头,那就是庞大人!表面上是认庞大人是头,但实际上就是膈应他。告诉庞青云,部队就是我的人,我认你是头你才是头。

赵二虎并不是想取而代之,因为他知道自己根本没有能力与朝廷的官僚们打交道,还需要庞青云这个"大哥"。

他以为与庞青云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心照不宣。

庞青云十分矛盾,一方面需要赵二虎管好这帮士兵,但另一方面又控制不了他。如果杀了赵二虎自己直接管理,在和平时候倒有时间让你慢慢磨合,但战争时间极易引起兵变。

庞赵二人之间的矛盾被朝廷看得清清楚楚,于是在攻下南京战争结束后,利用两江总督这个高官诱惑庞青云铲除赵二虎,自断其臂。

对于庞青云来说,战争结束后,手下的军队是块烫手山芋。朝廷对他不放心,他自己也不能完全掌控。这个时候杀掉赵二虎向朝廷表明忠心,能够换取高官厚爵,等自己位子坐稳后,再慢慢培养亲信,实现自己的理想。

还有一种说法,也就是朝廷未必想裁庞青云的军队。因为山字营与其他几路军队相比,规模不算太大,需要借助他的力量牵制那三位大人。因此真正想裁庞青云军的是那三位大人。

然而朝廷也深知庞青云在军中的威望还不够,片中有个太监对他说了一句“你山字营姓赵啊?”。只有杀了赵二虎,自己当上两江总督后再利用手中的资源重新整顿军队,才会让朝廷觉得你有价值。

庞青云政治上幼稚,这点在影片中难以自圆其说。

从庞青云展现的军事才能上看,情商并不低。

1、庞青云率领赵二虎的800个土匪投靠的是三位大人中最弱的陈公,他知道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重视。

2、在攻下南京进朝领赏时,在三位大人中不站队,一开始被认为是幼稚的表现。因为外人都认为你是陈公的人,非要划清界限,显得不近人情过于清高。

后来在慈禧说了句“你还年轻,君臣相伴会长久。”,一些观众应该能看出庞青云的高明之处,放弃三老去抱太后那根最粗的大腿。当时慈禧才29岁,三位大人都是咸丰甚至道光朝的元老,自己镇不住,需要庞青云这样的后起之秀作为心腹。

3、庞青云真正被诟病的就是不经私下商量,直接向慈禧提出两江地区免税3年的要求。

一方面两江地区是国家主要税收来源地,免税3年等于釜底抽薪。另一方面,这个要求等于把慈禧放在火上烤,答应了是庞青云的功劳,不答应就显得自己不够“仁义”。

以庞青云之前表现出来的为人处世之道来看,这个情节相当突兀。片中剧情的解释就是庞青云有着“天下太平”的远大理想。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庞青云一直在豪赌,舒城之战就是以800人硬捍对方5000人;围困苏州也是在赌谁能挺过来。一路赌,一路赢,最后在慈禧面前再赌一次。但只要不收手,上得山多终遇虎,最后一杆清袋。

根据剧情逻辑分析,最后想杀庞青云应该不是慈禧。虽然要求免税3年,使慈禧觉得他不是自己人,但他还是能发挥制衡三老的作用。根据“谁受益谁有动机”的原则,这三人嫌疑最大。

虽然片中几位大人在密谋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太后想安定天下,怎会倚仗一个外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庞青云已经没有太后这个保护伞了,杀了他不会被深究。

庞青云虽然不是太后的人,难道那三位大人就是?

赵二虎与姜午阳

赵二虎虽然从了军,但思想上还是个土匪,以江湖义气行事,与军队体制格格不入。就算他遇到的不是庞青云,最终也难以善终,死得会更早。当然了,如果不遇到庞青云,可能也不会从军。

姜午阳倒是最幼稚的一个!由于庞青云救过他,也因为庞青云的才会能力确实远超赵二虎,姜午阳就成了他的迷弟。但他更相信投名状,一度以为两位哥哥之间的矛盾就是大嫂(二嫂)莲生;当大哥杀了二哥后,他就去执行投名状,最后难逃酷刑。

总结

本片口碑很高,但豆瓣评分只有7.4,口碑与得分并不匹配。豆瓣高分的不一定好看,但“低分”必然有其道理。

《投名状》有一些逻辑上的硬伤,最大的就是之前几乎"无懈可击的"庞青云到了慈禧面前突然成了政治小白,难以自洽。

可能导演想表达这么一个意思:强如庞青云这样的人,也会成为炮灰或韭菜!这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

本片最大的矛盾主线还是庞青云的理智与赵二虎感性之间的对撞。

最终理智战胜了感性,这符合客观规律。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