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明朝那些事儿摘记)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143更新:2022-08-13 21:53:34

1.懂得暴力的人,是强壮的,懂得克制暴力的人,才是强大的。

2.在明代,奴才是朝廷大多数太监的专用蔑呼,而在清代,奴才是朝廷大多数人的尊称(关系不好还不能叫,只能称臣,所谓做奴才而不可得)。

3.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要点,就是所有的历史事件,都要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考虑。

魏忠贤

4.为祸七年之久的阉党之乱终于落下帷幕,大明有史以来最强大、最邪恶的势力就此倒台。纵使它曾骄横一时,纵使它曾不可一世。

迟来的正义依然是正义。

在这个世界上,所谓神灵、天命,对魏忠贤而言都是放屁,在他的身上只有一样东西——迷信。

不信道德,不信仁义,不信报应,不信邪不胜正。

迷信自己,迷信力量,迷信权威,迷信可以为所欲为,迷信将取得永远的胜利。

而在遍览史书十余载后,我信了,至少信一样东西——天道。

自然界从诞生的那刻起,就有了永恒的规律,春天成长,冬天凋谢,周而复始。

人世间也一样,从它的起始到它的灭亡,规则恒久不变,是为天道。

在史书中无数的尸山血河、生生死死背后,我看到了它,它始终在那里,静静地注视着我们,无论兴衰更替,无论岁月流逝。

它告诉我,在这个污秽、混乱、肮脏的世界上,公道和正义终究是存在的。

天道有常,从它的起始到它的灭亡,恒久不变。

袁崇焕

5.或许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背离良知,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被湮灭。

袁崇焕是不知道和光同尘的,由始至终,他都是一个不上道的人,他有才能、有抱负、有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彰显自己的个性,如此而已。

那天,袁崇焕走出牢房,前往刑场,沿途民众围观,骂声不绝。

他最后一次看着这个他曾为之奉献一切的国家,以及那些他用生命护卫,却谩骂指责他的平民。

倾尽心力,呕心沥血,只换来了这个结果。

我经常在想,那时候的袁崇焕,到底在想些什么。

他应该很绝望、很失落,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冤屈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负才能被了解,或许永远也没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终也许只是遗臭万年的骂名。

然而,就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是一个被误解、被冤枉、且即将被千刀万剐的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留下的诗句。

所以我知道了,在那一刻,他没有绝望、没有失落、没有委屈,在他的心中,只有两个字——坚持。

一直以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告诉我,袁崇焕的一生是一个悲剧。

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在我看来,他这一生,至少做到了一件事,一件很多人无法做到的事——坚持。

蛮荒之地的苦读书生,福建的县令,京城的小小主事,坚守孤城的宁远道,威震天下的蓟辽督师,逮捕入狱的将领,背负冤屈死去的囚犯。

无论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终坚持。

或许不能改变什么,或许并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或许所作所为并无意义,但他依然坚定地、毫无退缩地坚持下来。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放弃。

6.所谓没钱,是没有白银。

明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到崇祯接班的时候,商品经济已经十分发达,而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标志,就是货币。

明朝的货币,是白银。

简单地说,没钱的意思,就是没有白银,没有白银,无论你有多少经济计划,有多少财政报表,都是胡扯淡。

举个例子,陕西受灾,朝廷估算,要赈灾,必须一百万两白银,但是就算你把皇帝的圣旨拿到陕西,也换不来一两银子,因为没有白银,所以无法赈灾。

好了,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白银。

先纠正一下,不是没有白银,而是白银不够。

为什么白银不够?

这是个很复杂的经济学问题,我不太想讲,估计人也不太想听。但不讲似乎也不行,简单说两句。

用大家都能明白的话说,就是白银有限,朝廷用掉了一两白银,未必能挣回来一两,加上我国人民,素来以勤俭节约闻名,许多人拿到真金白银,不喜欢花,要么存在家里,要么熔掉,做几个香炉、人像之类的,还能美化环境,所以市场上的白银越来越少。

更重要的是,明朝的商品经济实在太过发达,经济越发达,需要的白银就越多,可是白银就那么多,所以到最后,白银就不够用了。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有一个通称——通货紧缩。

我知道,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用纸币?

很好,如果你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很聪明。

但我要告诉你,在你之前的六百多年,有人问过这个问题。这个人的名字,叫朱元璋。

六百多年前,他就想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开始发行纸币。

在经济学中,有这样一句谚语:棍棒打不垮经济理论。

这句话的通俗意思是,无论你多牛,都要照规矩来。

7.面对冷酷的世间、无奈的场景,遇事妥协,不坚持到底,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选择,因为妥协、退让很现实,很有好处。

但我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那么一两件事,应该不妥协,至少一两件。因为不妥协、坚持虽然不现实,很没好处,却是正确的。

人,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至少有一点儿。

8.崇祯年(1638)十二月二十日,听说此事的卢象昇,终于下定了决心。

此前,他曾多次下令,希望高起潜部向他靠拢,合兵与清军作战,但高起潜毫不理会。而从杨嗣昌那里,他得知,自己将无法再得到任何支援。他的粮草已极度缺乏,兵力仅有五千,几近弹尽粮绝。

而清军的主力,就在他的驻地前方,兵力是他的十倍,锋芒正锐。

弄清眼前形势的卢象昇,走出了大营。

和孙承宗一样,他向着北方,行叩拜礼。

然后,他召集所有的部下,对他们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作战多年,身经几十战,无一败绩,今日弹尽粮绝,敌众我寡,而我决心已定,明日出战,愿战者随,愿走者留,但求以死报国,不求生还!

十二月二十一日,卢象昇率五千人,向前进发,所部皆从,无一人留守。

出发的时候,卢象昇身穿孝服,这意味着,他没有打算活着回来。

前进至钜鹿时,遭遇清军主力部队,作战开始。

清军的人数,至今尚不清楚,根据史料推断,至少在三万以上,包围了卢象昇部。

面对强敌,卢象昇毫无畏惧,他列阵迎敌,与清军展开死战,双方从早上,一直打到下午,战况极为惨烈,卢象昇率部反复冲击,左冲右突,清军损失极大。

在这天临近夜晚的时候,卢象昇明白,败局已定了,他的火炮、箭矢已经全部用尽,所部人马所剩无几。

但他依然挥舞马刀,继续战斗,为了他最后的选择。

然后,清朝官员编写的史料告诉我们,他非常顽强,他身中四箭、三刀,依然奋战。他也很勇敢,自己一人,杀死了几十名清兵,但他还是死了,负伤力竭而死,尽忠报国而死。

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卢象昇虽然位高权重,却很年轻,死时,才刚满四十岁。

他死的时候,身边的一名亲兵为了保住他的尸首,伏在了他的身上,身中二十四箭而死。

他所部数千人,除极少数外,全部战死。

我再重复一遍,这就是气节。

在明末的诸位将领中,卢象昇是个很特殊的人,他虽率军于乱世,却不扰民、不贪污,廉洁自律,坚持原则,从不妥协。

《中庸》有云:

“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

无论这个世界多么混乱,坚持自己的信念。

9.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