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人物结局(人间世啥时候大结局的)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29更新:2022-08-12 01:44:12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3月1号晚上,热播剧《人世间》迎来了大结局。

这部改编自梁晓声同名小说的年代情感大剧,将几个家庭的悲喜,放置于一个时代的变迁中。

其间爱恨纠葛、命运起伏,赚足了人们的眼泪。

普通人周秉坤的担当,郑娟面对苦难的坚强和达观,大哥周秉义的家国情怀,“六小君子”的友情和冲突,爱情的炙热与现实……

看剧时,曾为里面鲜活而立体的人物频频落泪,落幕时,才发现剧中的情节,上演的何尝不是我们的人生。

1

关于父母:

所有父母,都活成了儿女的手下败将

剧中最让人感动和喜欢的,是周家父母。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用自己的踏实和勤奋,为家中儿女撑起了一方晴空。

他们对子女的爱,无言而深情。

周父嘴上说不认这个女儿,可从重庆返程回乡时,还是坐上去往贵州的巴士,翻山越岭地为女儿送食物。

大儿子周秉义娶了省长的女儿,周父送去的茶叶,被误当成回礼又被送了回来。

周父虽然心中难过,依旧安慰自己的孩子,“没事,他们有他们的难处。”

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周父想的,依旧是成全未来得及对自己尽孝的孩子,只为自己走后,孩子们不会感到遗憾和亏欠。

父母,永远是那个舍不得让你受委屈的人,无条件原谅你的人。

无论你怎么冷漠、叛逆、出逃,他们始终为你守着那扇家门。

儿女们走得远了,他们唯有目送,儿女有需要了,他们倾其所有。

天下所有父母,最终都活成了儿女的手下败将。

2

关于命运:

人世间的雨雪风霜,从不曾饶过谁

原著作家梁晓声曾说,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把我所知道的人世间这一部分他者的命运,告诉另一部分人。”

整整一部《人世间》,也是最真实的人间。

周父两口子,聚少离多,几十年如一日承担着养家的艰辛。

周秉坤为人憨厚正直,人生几起几落,双亲离世后,又痛失最优秀的大儿子。

周秉义扛着国家大任,与妻子聚少离多,也时常面临忠孝难两全的撕扯。

光字片的“六君子”,更是各有各的心酸和悲切,有人住不起房子,有人找不着工作,有人刚刚承受命运骤变,转眼又迎来生离死别……

可能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狂风刚至,暴雨又起,我们挣扎许久也很难看到晴天。

但这尘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在含泪奔跑,努力活着。

就像剧中主题曲歌词里说的那样:“一生风霜雨雪不问去哪,随四季枯荣依然迎风歌唱。”

普通人粗粝又真实的人生,我们看清了,依旧热爱,就是最大的英雄主义。

3

关于选择:

悲观者认命,乐观者改命

每逢“六小君子”聚会,都是国庆老婆吴倩的大型诉苦现场。

她不是哭诉生活太苦,就是抱怨丈夫无能,惹得国庆对她大打出手,好好的年节,被两人闹得乌烟瘴气。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只是有人悲观,日渐沉沦,也有人乐观坚强,咬着牙也要与命运抗争到底。

周秉昆的妻子郑娟,一生悲苦,前任丈夫被枪毙,她带着老母亲和年幼的孩子,以糊纸盒养口。

嫁给周秉坤后,她要一手操持家庭、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还养着大姑子的女儿,一双细嫩的手,被生活贴满苦难的疮疤。

好不容易熬到大儿子考上清华,出国留学,却又传来儿子离世的噩耗,心情尚未平复,丈夫又因过失杀人入狱。

这一桩桩一件件,单独拎出来一件都足以击垮人,但郑娟却用她柔弱的肩膀,扛住了命运的刁难。

她常说,“日子再难,别人过得去,我郑娟也过得去”,她也说,“人过日子,不要指望天上掉馅饼。”

电视结尾处,她和周秉坤终于苦尽甘来,搬进了新房子,做起了小生意,将自己的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人生在世,难免遭遇困顿阻滞,但除了自己,没有人能成为你的救赎。

若是一直陷在悲观的泥潭,就永远无法挣脱命运的摆布。

面对逆境挫折,与其诅咒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4

关于读书:

你在知识链上的位置

决定你在食物链的位置

高考恢复后,周家的大哥大姐,相继考上北大。

后来大姐周蓉回到家乡任教,因为有知识垫底,教授光环加身,人生一路顺风顺水。

大哥周秉义娶了省长家的女儿,他颇具智慧又处事周全,也一路爬升到副市长的位置。

而弟弟周秉坤,却因为没有文化吃尽了苦头。

他做着最辛苦的体力活,住在破烂的贫民区,在命运和贫困面前,没有丝毫的议价权。

作家刘润曾说:

我们在知识链上的位置,常常会影响我们在食物链的位置,这可能就是我们读书的意义。

所以,周秉坤和郑娟再苦再难,也把自己的孩子供上了大学;周秉坤的发小赶超,宁愿自己抱病卧轨,也要把省下来的钱留作儿子名牌大学的学费。

因为被贫穷捆住了手脚的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地知道,穷人想要逆天改命,读书是最好走的那条路。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读书都是与命运较量时,最有力的武器。

刻进骨子里的智慧和学识,才是行走于无常人世最强大的底气。

5

关于圈子:

层次不同的人,最终会在路途中走散

光字片的“六小君子”,曾一起度过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

他们一起打过架,一起去拜访老干部,一起分过那个年代最稀缺的猪肉。

后来他们也争吵、攀比、关系分崩离析。

六人当中,有人当了高官,有人做生意发了财,也有人生活堪忧,居无定所。

当年一起嬉闹追逐的小伙伴,人生已呈现出云泥之别。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幕,是国庆的父亲被冻死在门外,聚会时他听着当了官的吕川高谈阔论,气愤之下掀翻了桌子。

国庆恼怒自己无能让父亲惨死,吕川因为身份的顾虑无法知无不言。

其实,他们谁都没有错,只不过,因为生活经验、层次圈子不再相同,他们再也无法彼此理解对方。

人们常常感叹人间情谊稀薄,其实各自走散才是正常的结局。

道路各异,自然会走到不同的领地,层次不同,勉强凑在一起只会平添尴尬。

这也是成人世界最扎心的真相:

有些情谊能够挺到最后,有些友谊却难敌岁月和距离。

6

关于婚恋:

爱情需要三观相合,婚姻也要门当户对

当年,青春芳华的周蓉,为了爱情千里奔赴贵州大山,与前任丈夫冯化成共度了一段艰难却又美好的时光。

彼时周蓉是集理想与天真于一身的浪漫少女,冯化成是才华加身的落魄诗人,两人一度惺惺相惜,相依为命。

可后来,理想的爱情却因为彼此不同的三观而逐渐败给现实。

周蓉嫌弃冯化成为了房子放弃理想,变得俗不可耐,冯化成认为周蓉清高,凡事只考虑自己。

在生活的击打之下,两人仅存的爱与崇拜,逐渐被消耗殆尽,最终走到离婚的地步。

周家老大周秉义娶了省长的女儿郝冬梅。

两家地位差距太大,几乎很少来往,周秉义在岳父母家小心翼翼,而岳父母给予周家的,却是嫌弃与蔑视。

当周父送给亲家的上好茶叶,被秘书又当回礼送回来时,周秉义与冬梅发生争吵,周秉义一句“这中间没有误会,只有差距”,一语戳中现实。

作家席慕蓉说:

好的婚姻,一定是志同道合的两个人,生活态度一致,人生追求相似,并且拥有共同的信仰。

不同家境塑造的不同的三观、眼界和认知上的差距,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势均力敌的婚姻,不一定最好,却一定最牢。

爱情,需要三观相合,婚姻要门当户对,是永不过时的婚恋真相。

7

关于家庭:

好的家风,是留给孩子最大的财富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思维方式,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我们成年后的种种思想和行为里,都可以照见自己和父母一样的面容。”

父母的言传身教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对于周家来说,周父的存在,是一根定海神针。

他虽是个普通工人,但他做事讲原则,为人有格局,明事理,有远见。

他支持孩子们读书,“只要你们愿意读,读到哪儿,我们就供到哪儿”;

他理解周秉义的工作,“你是群众的代表,不完全是我周家的孩子”;

他懂得周秉坤的委屈,“父母不是秉坤一个人的,你们不能因为他做得多,就什么事情怪到他头上,这对他不公平。”

正因为有父亲的谆谆教诲,三个孩子都保持着正直、厚道的品性,这就是家风带给孩子们的财富。

有句话说的很好:

人生的起跑线,从不是外在的任何条件,而是父母给予你的智慧和格局。

一个眼界开阔、目光长远的父亲、一个温柔和善的母亲,才是一个家庭留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

春寒料峭之际,《人世间》这部情感大剧,终究也落下了帷幕。

我们曾在剧中看到纠葛,也看到担当;看到自私,也看到纯良;看到苦难,也看到坚韧和达观。

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不也就是这样吗?

卑微如尘,却一心向阳,跌跌撞撞,依旧步履不停。

点个赞吧 ,愿大家踏过千重浪,能留爱人在身旁,不忘少年样,也无惧白发苍苍。

假如项羽没有乌江自刎而是逃逸后卷土重来,楚汉之争结局会怎样?

大家好,我是第七期文史局学员:洞见历史智谋。下面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历史上一些文人墨客,诸如杜牧、李清照,认为项羽东渡乌江后,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但我认为,楚汉相争结局已定,即使项羽过了乌江,最多苟延残喘一段时间,根本没办法卷土重来。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天下归心,决定项羽无法逆流而上

全国百姓经受着长年累月的战争,深受其害且疲惫不堪,就连项羽在楚汉相争末期都快忍受不住。

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这是公元前201年,项羽乌江自刎的前一年,他与刘邦的一段经典对话。项羽深知百姓处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但头脑简单的想以单挑的方式,结束和刘邦的相持。

其实,这暗示出项羽也早点结束战争,那更不用说百姓了。而且项羽从垓下逃跑中,遇到的一件事,更能说明。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当垓下突围后,项羽走到阴陵迷路了,向一个农夫问路,而农夫故意欺骗他,将他骗进一片沼泽地,以至于被汉军追上。

所以,从人心向背来看,楚地的百姓都怀有对项羽的恨,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即使项羽渡过乌江,肯死心塌地跟他的百姓也不多,难以卷土重来。

二、实力悬殊,决定项羽没有翻盘机会

单从垓下之战来对比楚汉的实力,就知道项羽失败是必然的。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垓下之战,项羽仅有十万将士,而单单韩信就率领了三十万将士,刘邦、英布及彭越还有四十万军队。

项羽与刘邦的兵力是一比七,实力悬殊,他在垓下已经是穷途末路。这时候都难以取胜,回到江东将更难取胜。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按照乌江亭长的说法,江东虽然地跨千里,有几十万百姓,但能够当兵打仗的人,满打满算也难以凑过十万军队。

即使能凑够,军队没有征战经验,也是羊入虎口,只有送死的命。实力就是拳头,项羽的实力难以抗衡刘邦,失败只是迟早的事情。这是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第二点。

三、刘邦清醒,决定项羽没有可趁之机

既然刘邦的实力远超项羽,再加他志在天下,刘邦和他的智囊团绝不可能允许项羽在江东继续存在。

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这段是刘邦和项羽签订鸿沟协议后,准备和项羽一样,班师回国。但这时候张良和陈平直接跳出来,劝谏刘邦一鼓作气歼灭项羽。刘邦立刻撕毁协议挥师东进,在韩信等人的合力下,包围并打败项羽。

在签订鸿沟协议后,刘邦尚且不肯放弃机会,那么就算项羽逃回江东,刘邦也绝对不会放弃击溃项羽的机会,肯定是穷追猛打,直至消灭项羽。

所以从以上三点看,项羽逃回江东,也没办法卷土重来。

欢迎大家拍砖讨论,也请大家动动手指关注“洞见历史智谋”。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