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文学述评阿拉伯天方夜谭中的渔夫的故事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828更新:2022-09-11 21:40:08

——《天方夜谭》中的《渔夫的故事》

尼罗河在咆哮,红海掀起怒涛,阿拉伯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斗争方兴未艾。一切干涉、颠覆和侵略阿拉伯人民的罪行必败;阿拉伯人民降妖伏魔的斗争必胜。

英雄的阿拉伯人民,有古老的文化传统,有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经验,有战胜一切恶势力的必胜信念。《天方夜谭》中的《渔夫的故事》就是阿拉伯人民的优秀的文学创作,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它表达了阿拉伯人民降妖伏魔的斗争必定胜利的思想。阿拉伯人民是不可侮的。不论古代传说中幻想的魔鬼,还是霸权主义这个现代庞然大物,它们的黑烟妖雾,都逃不脱在阿拉伯人民机智斗争下终将失败的命运。

自从七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土地上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起,阿拉伯民族就进入了封建社会。到了阿巴斯王朝(从八世纪到十三世纪蒙古人入侵),阿拉伯封建帝国,达到全盛时期。阿巴斯王朝的旗帜尚黑色。中国古代又称这个“黑衣大食”国家为“天方”。在它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时代,它的文学也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构成了中古文学史辉煌的一页。阿拉伯文学中最著名的就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晚清,我国以《天方夜谭》为名翻译了其中许多故事。

高尔基说:“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宏伟巨作中,《一千零一夜》是最壮丽的纪念碑。”它接受了波斯文学、印度文学的影响,产生自阿拉伯民间,在西亚、北非广大区域中流传,对欧洲文学发生过不小的作用。薄伽丘、乔叟、拉伯雷都明显地继承了《一千零一夜》里的许多东西。这部书中的故事,不是产生在一个时代里的。其中最早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五百年的时候就出现了。一千多年间,它不断充实、丰富起来,直到十六世纪才编订成书。书开头传说:东方某国王每夜娶一个王妃,第二天就杀死她。他杀了许多姑娘,搞得人人恐怖。轮到宰相女儿山鲁佐德,她要求对妹妹讲完一个故事,但每夜故事并不讲完,引起国王好奇,想听到底,最后讲了一千零一夜(书中故事实际不是一千零一夜),也就没再杀她。这个荒诞不经的故事,是一个艺术形式或结构线索,把不同时代的各种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寓言、章话。歌谣,套接或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六十多年前,我国就有了中译本,解放后又出版了接近完备的译本《一千零一夜》和给少年儿童阅读的选本《天方夜谭》。

在全书(五卷本)的一百三十四个故事中(故事里的故事未计算在内),像《阿拉丁和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个强盗》、《驼背的故事》、《脚夫和巴格达三个女人的故事》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渔夫的故事》是节选书中一个小段。它可以独立成文,故事相对说来是完整的。我们可以略去故事中后来渔夫令魔鬼为人服务、以及湖中鱼化人的后续情节,单独讨论这节缩改的译文。

这个故事写得简洁,交代部分只是一小段,第一句话用了故事体裁传统的开头,开门见山地说:“从前有一个渔夫,家里很穷。”就交代了人物的身份、贫困的家境。接着补充了一句:“他每天早上到海边去捕鱼,但是他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每天至多撒四次网。”说明了这是一个勤劳的、从不贪心的劳动者。故事交代部分,没有环境背景的铺排,没有景物描绘作衬托,却单纯而清爽,不分散读者与听众的注意力。

故事线条清楚地顺序向前发展着。它以几个紧紧扣联的环节,完整而自然地进行描述:

第一环,写渔夫对待瓶子的态度和好奇地打开瓶子的行动。一切全是现实的描绘。渔夫尽管没打上鱼,以为得一个宝瓶也可卖十块金币补偿。然而,瓶子很重,自然就想知道到底里面装了什么,于是就产生撬锡封、倒瓶子的行动。这里现实的描绘,纯朴而自然,合乎人物心理发展的逻辑。不过他摇瓶子、倒瓶子,“但是什么东西也没有。他觉得非常奇怪。”读者当然也跟着奇怪。如果故事直接说出后面的内容,那就索然无味了。偏偏让人奇怪,就扣联到了下一环。

一个是渺小的人一渔夫, 一个是庞然大物——可怕的魔鬼。二者骤然相逢,人们担心弱者的命运,急切地想了解相互如何对待。故事发展到了第三环。第三环用一系列对话,既表现两个角色的个性与心情,又推进着故事。这一环,不是简单平铺直叙的一环,内中有起伏和波折,可以说,环中套小环。

先是,二人相遇,各自害怕。写渔夫害怕,毫无抽象议论,用“浑身发抖,磕着牙齿,呆呆地不知如何应付”,形象地表现出来。写魔鬼害怕,通过渔夫听见的叫声让人去体会。渔夫的害怕是突然而起的。魔鬼则是习惯地害怕大圣所罗门。这一小环写得合情合理。

魔鬼的强词夺理与一套害人的荒唐逻辑,构成又一个小环。这里也是在编幻想的故事。人们会理解:既不存在真的魔鬼,魔鬼也不会在害人前从容地讲一段故事。但生活里的反动势力为非作歹时,总要给自己不义的丑恶行径找些理由,这却是需要通过故事来曲折地加以揭露的。故事里写魔鬼自认无恶不作,受到镇压后,幻想用收买来解脱,长期不能得逼,便决定恩将仇报。这就把魔鬼的可憎与不义表现了出来,同时告诉人们,对十恶不赦的魔鬼绝不可宽容。一方面是渔夫以救魔鬼有功而求饶,一方面是以“正因为你救了我,我才要杀你”为理由的魔鬼坚持要一意害人。二者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这样,故事推进到了情节的高潮。

故事的结尾,写出渔夫不为谎言所欺,要把胆瓶扔进海里。还有一段意义深刻的独白:“……我知道你是坏透了的。我不仅要把你投到海里,还要把你怎样对待我的事告诉世人,叫大家当心,捞着你就立刻把你投回海里去,……”知道魔鬼“坏透了”,这是阿拉伯人民同魔鬼打交道之后的有益教训。今天的埃及人民、苏丹人民、索马里人民也获得了这样的教训,懂得庞然大物的现代霸权主义魔鬼真是坏透了。“叫大家当心”,把魔鬼“投回海里”,这是阿拉伯人民对付魔鬼的重要措施,是他们降妖伏魔决心的表达。

这篇寓意深刻的作品,既把故事讲得生动风趣、单纯自然,井然有序,而且也注意了刻划形象,写得栩栩如生、真切感人。使人有历历在目之感。

它写渔夫的动作,颇显神态。如开初拉不动网,“他就脱了衣服跳下水去,把网拖上岸来。”写出一连串的动作,显示勤恳的劳动。本来概括说拉起网来一看便如何如何,故事也可进展下去;脱衣与否,无关宏旨。但勾勒出这个劳作过程,画面与人物就活了。下面的,撬出瓶口锡块,想把里面的东西倒出来,是在叙述故事;然而,中间加上“然后摇摇瓶子”一句,动作就具体了。人物认真、好奇的神态便跃然纸上。

故事写人物动作的同时,特别留意用一个词一句话,揭示渔夫的心情。而且写渔夫心情时,随故事的进展更写心情的起伏,使心情发展自然节奏协调。如渔夫从得瓶的“笑逐颜开”,到摇瓶探奥秘而无东西时的“非常奇怪”,到见魔鬼的发抖、磕牙,到喊倒霉,到以智慧制服魔鬼,经历了欣喜、诧异、恐惧、懊丧、镇静、戏谑、忿慨这样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有了对人物心理及其发展的揭示,则使读者或听众随之而高兴、而担心、而紧张、而释然,与阿拉伯劳动人民忧喜与共,化为一体。

故事写人物对话,偏重推进情节,但也能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思想感情。渔夫与魔鬼的对话,问答扣得紧,感慨也实际,说理合逻辑,用语很简练。就简练而言,如“你决心要杀我吗?”“不错。”“凭着 神的名字起誓,我要问你一件事, 你必须说实话。”“可以。”这些话语其间再多加一句,就会冗赘。

一千年前的这样一小段故事,思想性如此深刻,今天读来不失其现实意义;叙述描写如此清爽朴素,具有“永久的魅力”,不仅儿童读了兴致盎然,就是成人也会怀着微笑的欣悦去赞赏古代劳动人民不事雕琢的自然纯美的技艺。这足以说明阿拉伯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他们的创造,丰富了人类文化。他们不但有一个光辉的过去,也会在降妖伏魔的必胜斗争之后,出现一个灿烂的未来。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