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汁记中莫姜的性格特点(豆汁记莫姜现状)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862更新:2022-08-11 23:20:32

直到故事尾声,莫姜才坦陈自己曾是皇宫里随侍敬懿太妃的宫女身份,出宫时,被太妃指婚嫁给御厨刘成贵,偏生丈夫一身恶习,她被其用菜刀破相,后被其抛弃,自此,她坎坷悲惨的命运故事才拼凑完整,令人扼腕叹息。

叶广苓是京味文学的代表,她的家庭曾是清朝的贵族,她是慈禧太后的侄孙女,隆裕皇后的亲侄女。因为她独特的家世背景,从小耳濡目染贵族生活,亲身经历了家族衰落的悲欢离合。

她在《豆汁记》里借莫姜这么一个小人物,写出了历史变迁给普通人带来的命运转折与苦难,但是尽管身份地位卑微似尘埃,莫姜其人,外表虽如同粗鄙不堪、上不得台面的饭食豆汁,内里却七窍玲珑、世事通透,是一块真正的璞玉,让得以了解其真性情的亲近之人如获至宝。

从我的角度来看,造成莫姜悲惨命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两个客观因素,一个主观因素。今天,我就从三个部份内容对这三方面原因做出分析和细致阐述,在文章的第四部份,我会分析莫姜性格中积极的一面,给我们现实生活带来的启示。

一、客观原因:时代之殇。莫姜的经历揭示了在旧社会,普通劳动妇女身处乱世之中,自己无法掌控命运的悲惨遭遇。

在读者眼中,命运对于莫姜极其残酷。莫姜作为清代末期一名在敬懿太妃身边侍奉的宫女,11岁作为小丫鬟入宫,接受了17年宫廷礼仪的培养和教化;清代灭亡,28岁的她被迫出宫,因为太妃指定婚配,她所嫁非人,被丈夫刘成贵打骂甚至破相,还被其在赌场上当做赌资筹码输掉,遭遇了人生之大悲。

之后,她被丈夫抛弃,受尽折磨,流落街头,独自一人经历很多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并经历了频繁战乱、历史变迁,依靠手艺在故宫北宫门卖炒花生米勉强度日。

在五十多岁时,她因住房租期已到,雪夜日很有可能冻死在街头,被叶四爷家收留当女佣20年,养活自己,之后莫姜为了不给叶四爷家带去无妄之灾,她选择与瘫痪的丈夫一起在租住房自杀,无人送终,那时她刚满七十岁。

人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必然的,个人命运与所处的时代大环境紧密相联,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时势虽可以造就英雄,但大多数微小人类的命运,几乎是被裹挟在朝代更替、历史变革的滚滚车轮中,被迫随之呼啸着一路前行,普通人的生命低微卑贱如同尘埃一般,大多数时候仅仅只是为了活着,几多挣扎,万般无奈。

莫姜出生于清朝末年光绪年间,11岁时入皇宫,入宫时光绪帝仍在位,后经历了宣统帝位更换,随着封建清王朝覆灭,莫姜于1924年28岁时出宫,后续经历了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

文中曾提过莫姜的家庭,是这样写着的“易县常各庄,祖父是皇帝陵前负责点灯的包衣,”她自己尚处于年幼,就被家人送入皇宫中成为宫女侍奉皇太妃17年。

在皇宫中,莫姜接受了宫廷礼仪、皇家规则的严格驯化,她所做的工作是在寿康宫专职打点太妃用膳,对于宫廷菜熟稔而有研究。由此推断,她应该没有太多机会接受当时新思想教育,接受更多的是传统封建教义。

可见身处社会动荡的历史洪流中,莫姜作为一介女流,没有家人或家族的庇护,出宫后的婚姻生活不幸,因被丈夫破相导致面容丑陋,被丈夫抛弃之后,一个人讨生活,没有太多施展厨艺才华的工作机会,导致近20年,她持续处于生活困窘、朝不保夕的生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她的个人命运身不由已。

与她同时代的陆小曼,其生活境遇就完全不一样。陆小曼出生在1903年,应该比莫姜小七岁。身处书香门第的富庶之家,陆小曼12岁开始在法国圣心学堂接受西式教育,18岁精通英文和法文,她极具绘画天赋,且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

陆小曼是基于家族庇护的基础上,从小接受先进教育,虽然她前半生的精力都在追逐感情的路上渐行渐远,生活奢骄无度、贪玩懒惰,荒废了曾经的满腹诗书;她39岁开办画展,后续成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等,终究没有辜负才女的美名。

这就是在旧社会,不同的家庭背景,造就不同女人之间天壤之别的人生境遇。孤苦伶仃的、无钱无权无势的劳动妇女,身处乱世之中,大部份随波逐流,难以掌控自己的命运。

二、客观原因:不幸婚姻。莫姜的不幸婚姻是造成她悲惨命运开始的源头。

封建社会时期,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民间普通民众,因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大部份女性在婚姻问题上没有选择的权利。一般女子普遍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父母应允一门婚事,则婚姻就是注定的。

莫姜深受封建教条对女性思维的束缚,对于婚姻,自己是没有任何想法与追求的。她属于既来之,则安之的思维模式。文中写到,“莫姜想得简单,太妃既然指派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后半辈子终是有了依靠。”

敬懿太妃给御厨刘成贵指婚时,没问问双方年纪,也没问双方意愿,只说莫姜虽然不漂亮,但是懂礼数,性情温和,是她一手调教出来的,刘成贵娶莫姜做媳妇,那是祖上积了阴德,是大福分。

太妃说,这是天赐良缘,可莫姜长得不漂亮是事实,且刘成贵在得知莫姜比自己大八岁时,内心更是一百个不愿意,却也当着老太妃的面不敢拒绝。这也为两人的婚姻埋下了祸根。

莫姜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严重问题。文中说,莫姜出宫后嫁给了刘成贵,一开始根本不知道刘成贵有着一身毛病, 但是,结婚第三天,就有人来家里拉桌椅板凳,她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借的。然后才发现,刘成贵除了脾气暴躁,还有嗜好嫖、赌的恶习。

凭借着超高厨艺再能赚钱,刘成贵也架不住赌博输掉的钱如流水般往外泻。为还赌债,刘成贵将家里东西一卖再卖,值钱者也就只剩敬懿太妃赐给莫姜的一个玉质扁方。刘成贵想把扁方拿去当掉换点钱,索要扁方不成,恼羞成怒地在莫姜脸上砍了一刀,残忍地将莫姜破相。

之后莫姜被刘成贵当成筹码,输给了一个叫陆六的小混混儿,那人看到莫姜脸上的疤痕,吓得一溜烟跑了;而刘成贵因为抛弃并典当妻子,无脸回家,从此销声匿迹,十多年杳无音信,留莫姜一人在乱世中浮沉。

可以说,这一段婚姻给莫姜带来无尽的灾难。莫姜确实是姻缘方面运气不佳,遗憾地没有遇到一个知她、疼她、爱她的良人,让要求并不高的她,过上一段幸福平静的生活。莫姜的婚姻,不用猜测和估量,显而易见是她出宫后痛苦生活的根源。

特别是,文中写到的,“脸面是女人最重要的部分,一 个女人的脸面被他人破坏了,那将是她人生的最大不幸,再无幸福可言。”

试问,如果是现在任何一个女人遭遇破相这一类的大不幸,估计都无法接受,也无法容忍自己和这样一个施暴的男人再在一起生活。

三、主观原因:思想观念落后和性格使然。莫姜甘受命运摆布,有着封建社会妇女特有的隐忍、奴性和愚忠,是造成她悲惨命运的主观因素。

莫姜对于命运的态度,反映了她自身存在着矛盾的性格特征:既有着封建社会妇女特有的隐忍、奴性和甘受命运摆布;也有着深明大义的沉稳和知晓世事的的通透。

在我看来,莫姜悲惨命运的主观因素,还是受她自身性格的影响。我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莫姜内心里对婚姻的认知就是男尊女卑,女性讲究三从四德,她不愿反抗不幸婚姻

莫姜从皇宫出来时,敬懿太妃给她指婚。接受指婚可以理解,因为站在莫姜的角度来思考,她也期待离开皇宫之后,自己能有个好归宿,嫁入好人家,从此生活安定,有家的庇护。

莫姜在皇宫里待了17年,对皇权有着深深的敬畏,她对于太妃赐给她的婚姻,她从内心是坚决服从的。

封建社会婚姻理念中要求女性做到“三从四德”。所谓三从,是指没结婚前要听父亲的,婚后要听丈夫的,丈夫故去后要听儿子的;所谓四德,是指女性要讲道德,规范自己平日里的言行,有各种经营家庭生活的能力,有修养。

在这种宗法制度下的包办婚姻,女性通常是附属于男性,没有独立的人格。

莫姜深受封建礼仪的教化,没有接受过新文明新思想的教育,有着旧社会妇女特有的隐忍、奴性和愚忠,即使婚姻再不如意、再不幸福,她也认为是这是“命”,只能接受,没有其他任何改变的办法。

这是她的成长经历和成长环境给予她固有思维模式的最终形成,如果后续没有新思维的渗透与醍醐灌顶,这种思维模式难以改变。

同时代的名媛陆小曼,她的第一段婚姻也是奉父母之命被动结婚的,但是她在结婚后,发现自己和丈夫性格差异较大,感情淡漠,勇敢地提出和丈夫离婚。

虽然她的离婚,有着婚内就和徐志摩相爱的影响,这里暂不讨论陆小曼婚内出轨的道德问题,仅仅从她当时敢于主动离婚的事实来看,这一行为确实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韪。

陆小曼敢于追求真爱和幸福的思想观,就和莫姜接受的根深蒂固的封建婚姻观截然不同,因此思想决定行动,莫姜的思想观念落后和性格使然,才是影响她一生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

(二)刘成贵再糟糕,莫姜已将他看做丈夫亲人,无论他如何作践自己,她都愿意不离不弃

刘成贵对和莫姜的这门婚事,从一开始就不喜欢不满意,相信莫姜肯定能从他的言语中行为间,感受到他对自己的态度。但是对于莫姜而言,他是太妃赐婚给她的丈夫,她已经从深层意识上接纳了丈夫这么一个人设。

这也意味着,无论刘成贵是好是坏,莫姜都会从内心接纳他,无论爱与不爱,都不重要,关键在于她都会视丈夫为自己最重要的人,去体贴和关心,这种态度无关刘成贵本人,只是莫姜自己为人处事的一种信念。

对于刘成贵在生活中对她冷漠与暴躁的脾气,莫姜也只怪自己不好,“莫姜说还是怪她,她性情太冷,相貌平常,没本事拢住男人,更何况她比她男人大,大八岁。”莫姜认为刘成贵不喜欢她,是因为她自身条件不好,所以她也不怨他。

其实,莫姜在对刘成贵的态度上,有着小女孩式的娇憨,并且对刘成贵有点小崇拜。比如莫姜在谈到厨艺时,坦言“她的手艺跟刘成贵比差远了,刘成贵要是在我们家,能做出满汉全席来。”

莫姜还讲到刘成贵在颐和园寿膳房当差,是“抓炒王”的徒弟,在慈禧死后,寿膳房的厨师们大部出宫,刘成贵出宫后是在北京大饭庄东兴楼当大厨,很风光。

如此可以看出来,即使刘成贵对莫姜很不好,并且刘成贵嗜赌严重,输得债台高筑,败得家徒四壁,莫姜跟着受累,甚至于刘成贵毫不避讳与烟花女子相好,莫姜也依然对刘成贵并未彻底心死,对他依然有着莫名期盼,并且毫无嫉恨之意。

最让人感慨的是,两人相别十几年后的相遇,莫姜看着突然出现的刘成贵,“哇的一声哭了,蹲在地上用手捂着脸”,并且在刘成贵说出,“我对不住你……莫姜”以后,莫姜感叹他还活着,并且说道“回来也好,咱们好好过日子,有我一口就有你一口。”

结合造成莫姜悲惨命运的两个客观因素、一个主观因素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莫姜性格中积极的另一面,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高贵,是卑微如尘埃,却胸怀星辰大海,她性格的这一面,对我们现实生活也具有良好的启示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①莫姜有着良好的为人处世礼仪和严格自律的生活习惯

《豆汁记》中的莫姜,虽然出身并不高贵,但是她每次面对四爷和太太离开的时候,都会后退两步再调身。她尊称别人”您“,无论行走、睡觉、说话、做事,都很有规矩,甚至面部表情都管理得当,永远是嘴角略微上扬的微笑模样,叶四爷对莫姜的评价是“喜性”。

我认为,这种“喜性”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与能力,无论内心是否波澜四起,外表都是处乱不惊的镇定与怡然之态,这是具有文化底蕴的宫廷长期浸润的礼仪教化才能形成的,绝非一日之功可成。

我想大概从叶四爷把莫姜领进家门起,他便是从头至尾都对莫姜看得最为透彻的人。他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疤痕是浮在的东西,疤痕之下,莫姜的相貌平静像寒玉,神色清朗如秋水,那气质不是谁都有的。

她有条不紊地按着自己的节奏生活,有着无可挑剔的礼仪与生活习惯,充满韧性,也自带让人安心的力量。这种自律与健康的生活习惯,比照我们的现实生活,依然极具榜样的作用,督促我们学习与践行。

②尽管命运坎坷,但莫姜对于命运的不公与委屈,坦然受之,没有怨天尤人,对生活的依然充满真正的敬意与爱。

老太太无儿无女,悲苦一生,命运坎坷,除了厨艺之外,让我敬佩的就是她的平淡随和,仔细回想,我竟从未听到过她的抱怨,无论对别人还是自己,无论对命运还是人生,她默默的活着,默默的操作着在自己的天地里,那个天地对她来说广阔无垠。

这也是让我们内心最受震动的一点,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坎坷和不公,很容易气馁、怨天尤人、一蹶不振,缺少的恰恰是莫姜式的对人生态度的大智慧,缺少对命运的坦然受之,缺少对人、情、事的坚定信念与大爱。

③莫姜厨艺精湛,贵在用心;做任何事情都如此,也贵在用心

几道拿手菜,醋焖肉、樱桃肉、核桃酪、鸽肉包、奶酥饽饽、炸三角等,莫姜均能用心做得精彩绝伦,绝活是熟鱼活吃的糖醋大鱼,吃得宾客尽欢。

做事讲究用心,莫姜做事就很用心。她表面看起来,人很清冷,但是手却闲不住。她做各式好吃的,将叶家的厨房变得生动、变得温馨,很具有个性魅力。

关于厨艺,学会是一回事,能做得好,就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对食物的用心至诚。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这道理,贵在用心,才能把事情真正做到极致。

④真正的高贵,是卑微如尘埃,却胸怀星辰大海

简单一句话,却显示其心思通透,极明事理。人都没有十全十美的,物品又怎么可能有完美无瑕的,对人对事,不必苛求,也不必过于执着。

莫姜对于自己拉扯大的孩子卫东彪带着一帮人来叶四爷家寻事时,莫姜当众阻止卫东彪的行为,为了不给叶四爷带去无妄之灾,莫姜坦白自己的宫女经历后,选择了和刘成贵自杀而亡。这也可以看出莫姜懂得感恩,心怀大义,心胸坦荡,为人有傲骨有正气。

莫姜的故事,和上海最后的名媛郭婉莹的故事,有相似之处,同为骨子里高贵的人格,在遭遇坎坷苦难、被踩到尘埃时,依然以贵为人的姿态,保持应有的尊严,外表体面、内心从容地生活,再多苦难,坦然受之,任何时候,从未真正低下永怀希望的、高昂的头颅。

特别是对于郭婉莹,有这样的真实故事,在政府向郭婉莹宣读14万欠债的判决书后,郭婉莹的房子和首饰都被充了公,她只好带着孩子搬到一间不足七平米的亭子间,餐风饮露。生活已经艰苦至此,她还是保持着高贵的本心,在努力地用心生活。

在煤球炉上,她学会用铁丝在煤火上烤出恰到火候的金黄色的吐司面包;没有茶具,她就用搪瓷缸子煮下午茶;家里再也买不起德国名犬了,她给儿子买来一只小鸡仔,叮嘱他好生养着。甚至她去刷马桶时,依然穿着优雅的旗袍。别人都看不懂她:“都这样了,你怎么还那么讲究?”她回答:“因为,这才是人的样子。”

我们从其中能够领悟到的深意在于:人活着,无论是否身处阴沟或泥泞,内心都要心存高贵的格局。骨子里的高贵,并不是金钱就能打造,更多的是灵魂认知与精神面达到较高层次。

海明威在《真实的高贵》中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有人说,高贵是根深蒂固,长在血脉里的东西,一旦养成,会在日后制约着你的一言一行。骨子里的高贵,你的一言一行都可以给对方带来深入骨髓的震撼。

《豆汁记》里的莫姜就是这样,初看面目狰狞,长时间相处之后,才明白她内里七窍玲珑、世事通透,如同一块真正的璞玉,让人心生赞赏,让人不由自主亲近。

清朝灭亡后,那些宫女去了哪里呢?

清朝的宫女,都是上三旗贵女,但清朝灭亡后,没人会娶她们。她们有4个去处,自愿去青楼、被男人玩弄还算好结局,绝大多数的际遇都很惨。

1912年,隆裕太后临朝称制,颁布《退位诏书》,自此清朝灭亡,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正式结束。

大家欢呼雀跃,紫禁城的宫女们却发了愁。

清朝的宫女,大多非富即贵。她们舍弃锦衣玉食的生活,费尽千辛万苦挤进紫禁城,只为飞上枝头、光宗耀祖,结果还没开始,大清就亡了。

这就好比,你费尽心思进了大厂,还没来得及一展身手,结果大厂黄了。

这事,一般人都接受不了。

好在,溥仪宣布退位后,还在紫禁城住了12年,一直锦衣玉食,也需要宫女伺候。唯一的区别是,以前负责他衣食住行的是大清国库,如今是民国政府。

但1924年,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自此,清朝的宫女被尽数清出紫禁城。

这些宫女去了哪里?

她们的命运如何?

为何非富即贵的她们,出宫后,连流浪汉都不要?

要解释这些事,我们需要先来了解清朝宫女的选拔制度。

清朝宫女的选拔

在清朝,选宫女,也是给皇帝挑女人。

清朝有2套选秀的体系:一套是选妃嫔,要求八旗出身,名门贵族,条件苛刻;一套是选宫女,要求宽松,要干活,但也有机会一步登天。

比如我们熟知的令妃,最初就是一个小小的宫女,被乾隆看上后,一跃成了皇贵妃,掌管六宫,死后被追封为皇后。

和其他朝代的宫女相比,清朝的宫女很特殊,她们基本上非富即贵。

清朝选宫女的程序,又叫内务府上三旗选秀。

简单来说,就是上三旗的千金们,每年都要参加采选,被选中了就进宫当宫女,没被选中才可以自行婚嫁。

《养吉斋丛录》:若选宫中承直伺应之人,则唯内务府三旗,于每年正月备挑一次,他旗不与。

从难易程度来看,选妃嫔的程序很严格,光家世就能淘汰99%的人,对个人容貌、身材要求也很高。

令妃的家世不弱,父亲也是乾隆的臣子,和普通百姓比,那就是人上人。

但这样的家世,连选妃的第一关都过不了。

和选妃相比,选宫女的程序就简单多了。

家世要求没选妃那么苛刻,相貌体态过得去,身体没有异味,没有明显伤疤,没有生疮,基本上都能顺利入宫。

我从史料中翻到了几个对宫女采选的评价,大家看看原文就知道,只要没有残疾、没有生疮、没有体味,就能选中:

“镶黄旗明勋佐领下,应选看女子为闲散人福维之女,名大妞,蛇年十三岁。 并无生疮气味,满洲瓜尔佳氏女子一名,并无妃嫔姐妹是实,为此佐领明勋、骁骑校永福领催纯嘏保、光绪二十七年”

“镶黄旗延祥管领下,应看女子为披甲人松荣之女,名三妞,牛年十三岁,并无生疮味亦无残疾。 汉军披甲人福顺之女,名三妞,牛年十三岁,并无生疮气味亦无残疾。”

其实,无论是妃嫔还是宫女,只要皇帝喜欢,都可以收入麾下。

因此,很多家世过不了选妃关卡的贵族女孩,就会选择入宫当宫女,抄近道接近皇帝,博取一步登天的机会。

当然,这些女孩也没有选择的机会。

根据祖制,宫女每年选1次,上三旗的女儿都要参加采选。她们长到13岁,就必须被登记在册,在17岁之前参加采选。

就算你不愿意入宫伺候人,第一年托病不去,第二年、第三年还是得去参加采选,根本逃不掉。

换句话说就是,清朝贵族的女儿,必须先被皇帝挑选,只有皇帝不要,才能自行婚配。

这些女孩入宫前,都是被家里娇惯的千金,但进了宫门,她们就必须学会看人脸色。

宫女是需要干活的。

运气好的,被分去伺候皇帝,近水楼台先得月。

运气次一点的,被分去伺候妃嫔、公主,日子也比较好过。

运气差的,可能直接被分去干粗活。

很多宫女都有飞上枝头当妃嫔的梦想,但真正实现的,少之又少。

一般,到了25岁,宫女就会被释放出宫,成家生子。但也有不少宫女,还没到25岁,就被逐出宫去,被赶出去的宫女,基本上都犯了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奏案》就记载了不少宫女被赶出去的原因:

比如,道光三年,翊坤宫宫女二名口角,互相詈骂,乾清宫总管将其斥退出宫。

再比如,道光十九年,延禧宫宫女大妞因偷窃丝线,被主管太监板责,并驱逐出宫。

再比如,道光二十六年,宫女二妞,因与同伴女子口角打架,被驱逐出宫。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如果你能在后宫安稳等到25岁,被释放出宫,说明你至少干活利索、品质良好、还有一身本事,还存了很多年银子,基本上不用为后半辈子发愁。

但清朝灭亡的这一批宫女不一样。

她们还没做好准备,天就塌了。

那么,问题来了。

这群宫女,后来去了哪里?

她们的命运如何?

宫女的最终结局

说实话,清朝灭亡后被遣散的宫女,命运是最悲惨的。

她们之中,好一点的孤独终老,绝大多数颠沛流离,还有人被打包卖进官府。

入宫前,她们家世不凡,可出宫后,连流浪汉也不愿意娶她们。

其一,家世好的,孤独终老是最好的结局

前文提到,清朝的宫女非富即贵,都来自内务府上三旗的家庭。

当然,这种非富即贵,是相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的。

宫女和宫女之间,富裕程度还是层次不齐的。

内务府上三旗的家族,都受皇帝供奉,是入宫当奴才的后备队。

但有些家族,能官至四品;有些家族,却只能当庄家农户,或者披甲人。

这种身份的差别,基本上决定了她们的人生走向。

官员家的女儿,进宫后可以伺候皇后、妃嫔,能拿更多的俸禄和奖赏,就算清朝灭亡了,她们也有自己的小金库,回到家族也不必看人脸色。

当然,出宫后的她们,境遇和入宫前完全不同。

入宫前,她们是被娇惯的富家小姐;

出宫后,她们是留在家里吃白饭的小姑子。

家里人也会安排她们嫁人,但基本上不会成功。

一方面,她们的身体已不适合生育,好人家不愿娶。

但凡有经济实力的宫女,都在皇宫里干了很多年。

此时的她们,已经过了最佳生育年龄,可能没办法生孩子了。

而在宫里,她们毕竟是下人,吞声多年,心情郁结,基本上都身体不好。

大家都不敢保证,她们一定能顺利生娃,好一点的人家,都不会冒这样的风险。

另一方面,她们眼界太高,难以安心过普通日子。

宫女虽是皇宫里的奴才,但吃穿用度还是比外面好多了。

她们见惯了好东西,得不到,便成了执念,出宫后,很难安心过普通日子。

眼光高了,就不愿意将就,不愿意随便嫁人,这一来二去,大部分的宫女,都在家里待成了老姑娘。

这是宫女们最好的结局了,虽然孤独终老,但衣食无忧。

如果家族比较有人性,后辈们也会照顾这位长辈,不至于无人收尸、无人祭拜。

但只有极少数宫女,才能拥有这种生活。

剩下的人,大多命运凄惨,颠沛流离。

其二,家世差的,去大户人家当妾室。

内务府上三旗中,能当官的是少数,剩下的宫女,基本上都会选择嫁人。

只是,她们都当不了正妻,只能去大户人家当妾室。

大家可不要觉得,当妾的日子很舒坦,只要以色侍人即可。

在古代,妾室也是下人,没有半点尊严,正妻可以随意打骂她们,甚至可以把她们卖给青楼。另外,她们的丈夫也会把她们送人。

简单来说,妾室在古代就不是人,而是一种财产。

如果你选择给别人当妾室,就不要希望男人给你撑腰。

在古代,宠妾灭妻,是非常严重的罪名,是真的要打板子、进监狱的那种。

如果可以选择,这些女孩,宁可在家里孤独终老,也不愿意给人当妾。

只可惜,没有伞的孩子,必须要学会自己找伞。

她们没办法生育,能找到最好的伞,就是男人的庇护。

对于被遣送的宫女来说,如果真能给人当妾,也算后半辈子衣食无忧,若能生下儿子,没准还能争一争家产,也算一种盼头。

当然,能过上这种生活的,也是极少数。

其三,去富贵人家当下人,当教养嬷嬷。

绝大多数的宫女,都会继续从事“服务行业”,去富贵人家当下人。

她们伺候过难缠的妃嫔、公主,学过苛刻的皇宫规矩,是伺候人的一把好手。

清朝灭亡时,还有很多王公贵族,依然保留旧式规矩,他们很乐意聘用宫女,因为她们都经历过严格的礼仪训练。

可以说,能当上宫女的,都是服务行业的佼佼者。

雇佣这些人在家里干活,当教养嬷嬷,还能培训其他仆人,顺带过一把皇帝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宫女们只要愿意工作,还是能找到对口工作,然后靠着劳动养活自己。

其四,被坑蒙拐骗,被卖青楼。

这是最悲惨的一种命运,也是绝大多数宫女的命运。

在女子无才的思想下,这些女子,基本上没有对世事变迁的敏感度,对于她们而言,清朝灭亡就在一瞬间,根本来不及准备。

按照旧例,宫女出宫,内务府要记档案,籍贯、家庭、地址、最后的去处,没有人敢打她们的主意。

但大清都亡了,这最后一批宫女的去处,便没有人关心了。

于是乎,人贩子们打起了主意,连哄带骗地把一大批“无知少女”,全部拐进青楼。

大家应该看过清朝女人的照片,那长相,真是一言难尽。

但实际上,这可能是照相机成相的问题,像素太低,光变扭曲,长得很好看的人,也会被拍得很丑。

据史料记载,容貌也是入宫的标准之一,长得不好看的,根本不会被选中。

比如康熙三十三年选宫女,查验粮庄诸女孩时,71人中没有一个好看的,当差的佐领摇头,一个没选,71人全部落选。

宫女全部落选,这样的事情,每年都在发生。

因此,能进宫当宫女的女子,相貌基本上都达到了及格线。

以上是宫女最主要的结局。

除了以上4种,还有一些宫女会选择出家,常伴青灯古佛,极个别会找个普通百姓嫁了……

但无论她们如何选,都逃不掉颠沛流离的命运,因为清朝灭亡之后,就是混乱的民国。

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将不国,何以为家?

别说她们了,就算你有权有钱,在那个饱受欺凌的时期,也难以过上真正安稳的生活。

和过去的宫女相比,这最后一批宫女的结局,真的是最惨的了。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