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死后墓志铭写点啥「你那边几点碑后人生墓志铭里写点什么」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601更新:2022-09-03 11:05:20

“你那边几点……”

“全世界我最喜欢妈妈了。”

“你可以消灭他,但不可以打败他。”

以上不是日常对话,不是个性签名,而都是来自上海青浦福寿园的墓志铭。

随着节地生态安葬政策出台和大众殡葬观念转变,人们的墓地、墓碑越来越小而简。

生命的仪式感还可以如何体现?墓志铭或许是一种选择。

向死而写生,作最后的道别,也重新定义着生与死的距离。

清明节至,我们找到了几位逝者的亲友,请他们讲述这些墓志铭的“碑”后故事。

· “那本书,我放在枕边每天翻一翻”

学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经历:大学教师,广告公司及浦东房地产展销中心副总。事迹:不怕死,爱写日记。格言:生命因为结局而绚丽。个性:平和,追求完美;刻苦,外柔内刚。

陆幼青之墓,后方两侧为白色大理石,中间为透明玻璃,时牧言说这象征着一家三口,而圆形则代表着生命是一个轮回。 (殷梦昊 摄)

时牧言(陆幼青之妻):

在看待死亡的问题上,陆幼青挺幽默,我也觉得没必要那么沉重,希望墓碑给人轻松一点的感觉,也符合他的个性,所以从他的书里挑出来一些内容就成了墓志铭。

他31岁就被确诊为胃癌,当时我觉得天塌了。但他很坚强,第一次开完刀后三个多月就爬起来去工作了。可三年后还是转移了。我们尝试了所有疗法,手术、化疗、放疗……最后他不想再忍受流水线般的治疗,请求医生停止了一切。

不是说不相信治疗,有希望肯定要抓住。但癌症种类太多,有些就是无法治愈。到了这一步,接下来就是临终关怀问题了。

他一直都有个“作家梦”,从大学毕业后就没有停止文学创作。以前没有电脑,他每晚用稿纸写了改、改了写。我总是第一个读者,觉得已经写得非常完美,他就是不满意。

医生判定他的生命还剩2个月的时候,他有一晚痛得睡不着觉,突然对我说想用日记的方式记录最后的日子。我说好,你想做什么我都支持。也根本没想到在网上发了之后会引起轰动。

我们是大学同学,平时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但关于死亡我们聊得并不多。可能有些话,中国人还是不太会用语言直接表达,但他可以写下来。

他写得很辛苦,到了后期,脖子上的瘤大到跟铅球一样,溃破出血,脸都是浮肿的,食物难以下咽。麻醉药让他只能每天清醒一小段时间,他就趁这段时间抓紧写。再后来他失去了行动能力,只能用录音机录音,我再敲成文字。

但这段时间,他和我却都很心安,因为这是他最后的愿望,我也一心帮他完成。事实证明意念的作用很大,他活过了2个月,走之前还看到了自己的书,封面设计也是按他的意思来的,有蓝天白云,和他最喜欢的向日葵。

他走得很从容,该交代的都交代了,所有告别也都做了,墓地也是自己选的。本来福寿园向他推荐了名人园,他觉得不够清净。现在这个地方他喜欢,四周是大学教授、工程师,也有华师大的校友。

我性格比较豁达,常说自己是个男人。但所有亲人离世后会有的感受我也都经历了,会非常孤独,会觉得有事没人商量,一个人带孩子还要工作,真的很辛苦,有时甚至觉得先走的人真是种解脱。

那本书一直陪伴着我。我放在枕边每天翻一翻,就像在跟他说话,也会去墓前哭一哭,再平静离开。有句话说得好,人到这世上就是为了受苦的,只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心。我始终暗示自己,活得好一点就是对他最大的安慰。

说来也巧,几年前我的工作调到了青浦,我干脆搬到朱家角,离福寿园很近,到现在我都觉得他没有离开。你看我的花园,朋友同事们经常来玩。里面有好多花,包括向日葵,我现在年年都种,今年很快又要下种子了。

· “无胃之人”

远行

——邵隆图,2010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之父,1945-2018

邵隆图之墓。(殷梦昊摄)

宋丹(邵隆图生前助理):

邵老最开始为自己设计的墓地没有雕塑,没有照片,没有铭文,甚至连名字和生卒年月也没有。他只要一块小石头,刻上一双脚印和“远行”两个字。

家属和我们都有些为难。你知道的,一般名人都会把自己的生平、成就写在墓碑上,这样是否过于简单了?协商之后,他加上了姓名和“出发”的日期,二零一八年二月十八日。后方加了一块无字石碑,像扇门,代表他出门远行,开始新的旅途。

邵老2014年查出胃癌,做了全胃切除,2016年8月转移,去年大年初三过世。走前他已经为自己亲手写了讣告,并嘱咐我不要在春节期间发丧,以免惊扰友人。他想安安静静地走。

几天后,遗体火化完成了,我才用邵老的微信在朋友圈发布消息,电话瞬间就像潮水涌过来。大家都不肯相信,以为邵老又在跟大家开玩笑。得知是真的,很多人当即就在电话那头哭了。

有人不理解,认为这么重要的事情办得仓促草率了,导致大家都未能见到邵老最后一面,但这就是邵隆图,永远让人觉得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其实大多数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思想观念还是比较传统的,之前有一位将军的家人请邵老做过墓碑设计。邵老当时就想到,一双脚印外加“稍息”两字,意思是逝者戎马一生终于可以安息,但家属觉得太随意,没有同意。邵老也算是把这个创意改了一下,用到自己身上。

范静(邵隆图学生):

全胃切除后,邵老一直玩笑自称“无胃之人”。除了字面还有三个意思:无所谓、无所畏惧、无所不为。

他对死亡看得非常通透。福寿园请他做形象策划的时候,他就一针见血地总结出了中国殡葬行业的现状——现代人重生不重死,人死仅需五分钟:一分钟排队,三分钟默哀念悼词,一分钟瞻仰遗容。

他考察过很多国家的墓地,发现外国的墓地种满花草,就像公园一样。他当时就给福寿园提出建议:殡葬是个充满爱的社会事业,死亡给人的感觉不应是恐怖、阴暗、晦气,而应是缅怀、尊重、宁静、自然、爱。

即便化疗期间,邵老看上去依旧精力充沛。他把医院手环拼成奥运五环,说自己“和疾病拉锯对抗的奥运会开幕了”。他还干脆剃了光头,说“七十多年来再酷一下”。跟我视频的时候,他清瘦了很多,但还是指着自己的光头说:“小范,你看,我头上毛茸茸,头发又长出来了!”

大年初三那天,我正好去探望他,没想到成了唯一一个最后陪在他身边的学生。师母特别坚强,我一进门就对我说不要哭,他会听到的。邵老那时已经昏迷,我给他念了女儿写给他的诗,看到他的眼泪顺着眼角流了下来。

他远行了,但我想他的创意之路并未结束。

· “儿子放心,妈妈会好好吃饭,好好生活”

不禁要感谢,真是个美好的人生

——汪洋,上海“见义勇为先进分子”,1987-2006

19岁的见义勇为青年汪洋,墓碑左侧为其在博客中的诗句。(殷梦昊 摄)

倪丽萍(汪洋之母):

11月26日是汪洋的忌日。13年前,他就读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在食堂撞见有人抢手机后逃窜,立马追上去,在网吧卫生间将其抓获,不料那人突然拔刀,猛刺向他胸口……当天下午,他经抢救无效死亡,年仅19岁。

接到110电话时,我正要跟客户签合同,电话里说汪洋出事了,让我赶紧过去,怎么可能?骗子!我立马把电话挂断,再回到会议室,却怎么都下不去笔,腿软,浑身发抖。回拨电话确认消息,我和同事赶紧打车到学校。

“万一你出事妈妈怎么办?”“妈妈,如果真的这样,那是我的命,你自己好好过。”曾经的一段对话反复出现我在脑海里,我越来越不安。我还是不愿相信警察说的,一路祈祷着儿子没事。可终究还是等来了儿子的尸体。

给汪洋操办后事,所有人都来帮忙,七天,小屋子挤得满满当当。大殓后,学校老师陪我回家,到了家门口,我不肯下车。没有儿子的家还算什么家?这个家我不要了。

我之前做艺术品拍卖生意,事业心很重。汪洋出事后,我辞了工作,觉得没什么值得我在乎的了。

也不是没想过跟着他就这么去了。但我懂儿子,遗体告别时,墓园扫墓时,回忆起与儿子所经历的美好,我都会默念:儿子放心,妈妈会好好吃饭,好好生活。

周末或节假日时,孩子生前好友也会来探望我,三个从初中就和汪洋要好的同学,2007年开始改口叫我“妈妈”。我们就这样相互撑着走过来了。

现在我养了一条狗和两只猫,一个人去了很多地方。人生无常,我决定接受一切,把余生好好过完,给周围的人散播温暖。

· “高亢,激扬,昂首挺胸,人生就要这样”

爱心与天地共存

——李继先,1907~1993;陈荣恩,1908~1992,均为遗体捐献志愿者

李勇(李继先、陈荣恩之子):

我今年81岁,和妹妹都办理了遗体捐献,是受到父母李继先、陈荣恩的影响。

他们是在1983年的金婚纪念日办的手续。这在当时是件大事,不断有人来打听“传言”真伪,二老把捐献证书放在正对门的茶几上,作为家里最显眼的“摆件”。

我父母的一生是在战乱和不安宁中度过的,对人生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把生死看得很开。他们在清华大学共事期间结为伉俪,抗日战争避祸至昆明云南大学,抗战胜利后分别在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工作。

潜移默化中,当时小西门居委学前街152弄先后有19位居民加入遗体捐献志愿者队伍,政府把这条里弄命名为“‘夕阳余晖暖后人’科普特色弄”。

遗体捐献者没有独立墓穴,只有镌刻集体名录的墓碑。我每次去扫墓,会拎一台录音机,带两盘自己录制的家庭音乐会磁带,父母、妹妹、女儿和我唱的歌都收录其中,在墓碑前放给他们听。

受身体状况所限,我这几年没到福寿园扫墓,但我学会了上网,经常在父母的页面上点一根蜡烛,或献一朵花。

1991年,我也签了遗体捐献协议,觉得一身轻松。其实父母办的时候我就想办了,当时四十多岁,别人说还太早。

我觉得人这辈子,怎么生无法选择,但怎么死,应该主动考虑。死亡不过是换了个世界,继续旅行罢了。人活着一直在向社会索取,离开的时候要想想,还能为这个世界付出什么。

2006年到2013年,我受聘为上海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志愿队队长,带着其他志愿者做宣传,科普捐献流程。

我有两本剪报本,保存了退休20年来收集的资料,包括他国经验、相关法律文件、经典案例。你知道吗?斯里兰卡是全世界眼球角膜捐献数量第一的国家,器官捐献做得最好的是西班牙。

至于告别仪式,我也想好了,放我最喜欢的歌曲《满江红》,男高音歌唱家施鸿鄂独唱的那版,高亢,激扬,昂首挺胸,人生就要这样。光盘我已刻录好,2分47秒,跟遗体接收站的小黄也打过招呼,到时就放这一首。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