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韩信张良之死(萧何是怎样善终的)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469更新:2022-08-11 20:52:42

秦朝地图

秦末浩浩荡荡的起义军中,涌现了无数“草根”英雄,最终刘邦凭借自己突出的才能取得了天下。汉朝的建立当然不是刘邦一个人的功劳,在一次宴会中,他曾经着重点评了辅助自己称帝的三个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汉初三杰

因此,张良、萧何、韩信三人被后世誉为“汉初三杰”,但是汉朝建立之后,此三人的人生走向却完全不同:萧何被囚、韩信被杀,只有张良全身而退。

“鸿门宴”雕塑

张良是王族后裔,秦灭六国之后他对大秦帝国充满仇恨,曾经满腔热血地要凭一己之力刺杀秦始皇、推翻秦朝。失败之后他几经辗转最终投奔到了刘邦的麾下,他们的相遇也许是注定的——张良的计谋只有刘邦能够领会并且严格执行,所以在抗秦之路上张良几乎从未离开过刘邦,甚至曾经在项羽设的“鸿门宴”上让刘邦成功“越狱”,救了刘邦一命。正是因为张良的忠心追随以及能谋善断,刘邦一反常态地称呼张良为子房,而不是向对其他儒生一样,往人家帽子里溺尿。

张良画像

可以说楚汉战争中,刘邦从未战胜过项羽,五十六万大军依然被项羽的三万兵力横扫,在刘项之争的最后阶段,是张良献出了拉拢韩信、彭越、黥布的计策,扭转了战局,让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封赏自己的仇人雍齿,稳定了开国功臣之心,又在张良的建议下定都长安。在汉朝的建立及稳定方面,张良实在是功不可没。

汉高祖刘邦

出于对张良的感激,刘邦曾经让张良在齐国任意挑选三万户作为自己的封地,给了他等同于诸侯王的待遇,张良表示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随后,刘邦又多次找到张良,想要满足他的任何愿望,而张良始终闭门不出,并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一个世事洞明的智者,竟然选择了相信封建迷信,这当然只是他的一套说辞而已,饱读诗书的他早已看透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历史铁律。而且当时萧何曾经遭到囚禁,韩信则已经被以谋反的罪名处死。

西汉地图

张良放弃了荣华富贵,保住了“身”与“名”,但他也并不是与汉朝毫无感情的冷血之徒,刘邦临死前,张良献出最后一计——帮助吕后让刘盈顺利成为太子,再次稳固甚至挽救了大汉江山。

汉王朝缔造者之一的张良最后结局如何?

张良的贵胄出身先天优势使其深谙帝王心术和君臣之道。根据《史记》记载,张良乃韩国贵族家庭出身,祖父张开地连任韩国三朝相国,父亲张平也为韩国两朝相国,古史书称“五代相韩”。自幼出生在韩国贵族之家,出入王宫禁地,打小就对朝堂斗争、宫廷政治耳濡目染,深明帝王心术和熟谙君臣相处之道。这从张良始终与刘邦保持微妙的关系看得出。刘邦进军关中灭秦时,张良高明地以沛公的客卿身份自居而不是臣子主谋的身份,即他自称的“为韩王送沛公”一语道出他与刘邦微妙的关系:刘、张非君臣关系,乃有朋友之谊。

到汉六年刘邦大封功臣时,以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功劳可得“自择齐三万户”的丰厚奖赏。但有意思的是,与汉初三杰之一的齐王韩信不同(破齐地时韩信主动要求自立为齐王,刘邦大怒),张良谦然婉转地拒绝了刘邦的丰厚奖赏,并不忘提醒刘邦:“始臣起下那,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他自己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也说过自己曾以三寸不烂之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为列侯,已经算是布衣之极,对他自己来说已经足够了,愿意放弃荣华富贵,“从赤松子游”。

张良婉拒刘邦的丰厚封赏,而只时象征性地(直接拒绝帝皇的封赏肯定也让皇帝挂不住脸,全数照收帝皇的封赏肯定受猜忌)要1万户封赏,并要求要与刘邦初次相遇的留地,以此表明自己很看重与刘邦的相识,愿意以遇到刘邦的留地为封地,以纪念两人的朋友之情。刘邦是个念旧的人,这种“君臣 朋友”的巧妙定位,使张良在刘邦和汉初政治中进退自如,立于不败之地:时机得当进可以以功臣身份影响朝局,时机不利则退可以以朋友身份置身事外,远离政治纷争,保全自己。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张良把自己定位为“帝者师”的身份。张良既不是刘邦嫡系的丰沛集团一员,出身又远远高于来自社会下层的丰沛集团诸人,此种处境非常尴尬。若举措不当易受猜忌。因此,他把自己定位为“帝者师”而不是领兵打仗、掌握实权的儒帅儒将,并始终坚持不领兵打仗、掌握兵权,不担任重要职务、掌握权力,以便能更从容地为刘邦出谋划策,在政治上也能处于更有利的位置,不遭他人嫉妒,不受君主猜疑。

从史料上记载,张良并非不能带兵打仗,他自称的体弱多病多半也是托词,他只是不想把自己置身于权利斗争的漩涡中而不利于自身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先说年龄,史籍记载,张良父亲平死后二十年秦灭韩国,后十年秦统一,又十五年秦朝灭亡,汉十二年刘邦死后,张良“后八年卒”,据此可以推算张良卒年至少近七十岁。在古代“五十知天命”和“人生五十不称夭”的时代下,张良可谓高寿,所谓多病也许是实,但并不严重,根本无法成为“未尝特将”的理由,恐怕更多的只是一种避免掌握军权,受到猜忌的借口。

从马后炮的角度说,看看汉初哪些掌握军权、立下盖世军功之人,如韩信、彭越、英布等非丰沛集团出身之人下场悲惨就能够一目了然。明于知人的张良更有自知之明。他作为一个谋臣为刘邦出谋划策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能够为刘邦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也更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建立更大的功业,何必去带兵打仗、掌握军权,以惹自己一身骚?

另外一个事也能侧面说明张良并非不能“特将”。一方面,年少时的张良是个热血青年,最初破家求士刺杀始皇帝,博浪沙一击,震动天下,其胆略勇气可谓惊人;另一方面,张来博浪沙一击失败后来避祸下郑,遇上奇人黄石公,得授太公兵法,“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由此可见,张良是深谙兵法韬略的。同时,张良还曾有带兵打仗的经历,并取得了很大战功的:“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引兵从沛公,下韩十余城, 击破杨熊军”。只是他不愿意而已。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作为《史记》中成功塑造的人物,贵胄后裔的他从志在复仇的热血青年到被黄石公点化后隐忍不拔,最终成为刘邦运筹帷幄的辅佐臣、屡献奇谋的帝王师,及建立汉室江山后从容身退大隐于朝的真隐士,可谓一生传奇,许多文史作品曾用“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修仙”12个字高度精辟凝练了张良的传奇故事及其一生。他以旁人难以企及的政治功绩和人生模式受到无比尊崇和高度评价,称为“谋圣”,与文圣孔子、武圣关羽、诗圣杜甫并列。能够取得这些成就,皆得益于张良“谋圣”的智慧和深谙帝皇心术和君臣之道。这也是为什么张良能够逃脱“兔死狗烹,敌灭臣亡”的定数,纵横国史大概认为也就六个字:深明帝皇心术或深谙君臣之道。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