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抬棺材「坐草合棺躲钉送灯山西传统丧葬习俗大殓入棺」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413更新:2022-09-03 09:48:01

入殓也叫“入棺”、“落材” 古称“大殓”,不同地区,大殓的时间也不一样,有三天入殓、五天入殓、也有七天入殓的,也有死后当天入殓的,如五寨、曲沃等地,在五寨当地,如果死者的寿衣、棺木没准备齐全,则不能入殓,当地人俗称“挺尸”。

入殓时用的棺材以木棺为主,木棺所用材质以坚硬的柏、樟木为上等;油松、槐木材质为次之;柳木材质最为一般。晋中祁县一带,无论棺木为何种材质,棺前挡板必用柏木或至少镶嵌一条柏木。

棺木所用板材,时兴厚大,六寸、拗五(五寸五)均为上等板材,依次等而下之。棺,木的底盖均为整块的称为“独福”。如果为若干块合并,有几块木合并就称“X块头”。整个棺形为长方形,前高后低,前宽后窄。

做好的棺木要涂上油漆,油漆颜色多为黑、紫、红黄四种。五寨不到50岁的死者,棺木要涂朱漆,当地人称“红棺”;50岁以上的死者,棺木多涂金黄色,当地人称“金棺”。棺木外绘有图案,图案多以百寿图、四季图、二十四孝图为主。棺木正前方绘云纹莲台,并上书“XX之灵枢”。棺木尾端绘香鼎、燃香,有的地方画白菜。还有的棺木前头写“福如东海”、“音容宛在”等字样。

棺木内涂以松香或用黄麦纸裱糊,取其“黄金入柜”、“遗泽子孙”之意。同时棺木内还要贴上用金银纸剪成的太阳、月亮北斗图案。雁北平鲁、晋中祁县等地,在棺木内底部另附一块凿有七个孔的衬板,叫做“七星隔板”, 表示死者“驾鹤仙去,身入西天”。

晋中祁县一带在棺底铺以石灰、五色绸、线、五谷,再放上七枚铜钱、七块生铁,铺上金箔纸剪成的钱状物七张,然后铺上褥子。晋南等地与此大同小异。不管放什么物品,谷草都是少不了的。五寨一带称为“坐草”,取的是“落地而生,坐草而归”之意。

死者入殓时要由死者的儿子抱尸入棺,晋东南一带讲究把死者的头部用红布围上,然后由长子抱头、其余四只六人抬身体,脚先头后出屋。屋外用毯子或遮阳伞遮盖,浮山等地讲究“上不见天”。

入棺时死者的脚要先进,然后平放棺内。原来死者袖口和裤脚系的麻披,这时要解掉。有的地方在男性死者的右手中放上鞭子,左手中放上馒头;在女性死者的双手都放上馒头。鞭子称为”打狗鞭”,馒头称为“打狗干粮”。

晋中祁县等地,死者头部要枕一种特制的凹型空心枕,上绘日月、川、花卉图案,枕中实以线香、五谷等填充。死者身上再铺七张银箔,最后从头到脚蒙红布七尺,此布须由已嫁女儿置备,俗称“铺儿盖女”。

给死者铺盖停当以后,棺内还要放置一些生活用品和死者生前的心爱之物,但绝对禁止放入毛织物和毛皮制品,如毛毯、毛毡、皮褥子、皮鞋之类。民间认为犯了这一忌讳,就会“着毛变畜,错胎转生”。

除了在棺内撒些五谷粮、纸钱外,五寨一带还讲究在棺内放置些驴蹄甲片和生铁片,生铁片最好是用犁铧碎片,取的是“入土开路”之意。入殓完毕后,棺盖斜盖于棺身之上,仍留缝隙。待死者亲属最后检视后,在夜间或阴阳先生择定的时辰盖棺。

盖棺又称“合棺”,家人、亲友聚齐后,揭去死者脸上的蒙脸布或纸,向死者告别。死者如系女性,还要请其外甥或娘家人检视穿戴、铺盖,看有无异议。然后正式盖棺楔钉,家人、友跪拜告别。

晋中祁县一带,合棺前要把死者身上盖的红布由脚部往下拉,露出颜面,然后顺势把红布撕下一条,迅速合盖落木锁、即棺盖与棺身之间的榫卯。钉棺一侧用钉七枚,每颗钉子上把撕下的红布条各垫一小块。钉棺时,全家回避不动哭声,只有死者的儿子须立在棺旁口喊“躲钉”。

参加钉棺的邻里、朋友都要身系红布条,并要给钉棺的人赏封,称为”喜钱”。盖棺以后,沁县一带,死者的子女还要手拍棺木数次,俗称“叫醒”。襄汾等地,死者的儿女要做“撅片面”于灵前供献,然后由参加入殓的人分吃,示从此与死者永诀了。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