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专横独断抑制了人才的发展细数那些被他提拔和废黜的人才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87更新:2022-09-03 08:49:35

比如我写神勇无双的赵子龙,马上有人说赵子龙的事迹不属于赵子龙,而是盗用了另一蜀汉大将陈到的事迹。

我相当无语。

又比如我写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即有人说我胡编乱造、滥用溢美之词。

对于这个,我不能忍,正色告诉他,我写关二爷事迹,包括斩颜良,水淹七军,都是《三国志》的记载,“威震华夏”也一词也出于《三国志》,并非我个人胡编乱造。

此人表现得相当不屑,说《三国志》不过一部小说,有什么可信度?

我回敬他:《三国志》不是小说,是前四史之一。

他马上说,不管你是前四史还是前五史,都是人写的,都不可信,并命令我以后都不许以之为依据。

我……

最搞的是,我写诸葛亮,盛赞其是千古罕有的良相,自古至今,在道德和功业上能与诸葛亮相比的,寥寥无几。

又有人跳出来指责,说《三国志》是最善于“造神”的神书,《三国志》美化诸葛亮的文字全不可信。

对此,我有心理准备,说不信《三国志》,也应该相信诸葛亮自己的作品吧?比如《出师表》。

此言一出,立刻炸锅了。

有人说,这是诸葛亮的私人秘书代笔,并非诸葛亮自己的作品;有人说,这是诸葛亮自我工作总结,是往自己脸上贴金之作……

老实说,对于这类读者,我是又好气又好笑,最终一笑拉倒。

但是,有一类读者,自诩是“历史通”,他们也的确研究过一些历史,提出的五花八门的奇谈怪论,相当有迷惑性,很值得剖析一番。

比如,有人说,蜀汉集团后期人才短缺、人才匮乏,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无奈局面,就怪诸葛亮。

怎么怪诸葛亮?

他们说诸葛亮专横独断,严重地抑制了人才的发展。

诸葛亮怎么专横独断了?

他们用记载在鱼豢所著《魏略》里刘禅说过的一句话来说明——“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诸葛亮怎么抑制人才了?

他们用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刘琰、魏延、杨仪、马谡等人的结局来说诸葛亮心胸狭窄、权纲独断、忌才妒才,对与自己看不惯的人大力打压,斩尽杀绝。

既如此,上述两个观点倒很值得探究一番了。

先说诸葛亮“专横独断”的问题。

诸葛亮自言感激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遂许先帝以驱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二十有一年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因此竭心尽忠,事必躬亲,任劳任怨,勤勤恳恳。

《魏氏春秋》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杨戏称亮“自校簿书,流汗竟日”。

老实说,诸葛亮五十三岁过早谢世,就是被活活累死的。

历史上的有识之士谈论起诸葛亮对工作的态度,无不是交口称赞,正能量满满。

张裔称赞他“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孙权感叹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

也正因为如此忠心体国,昭然日月,诸葛亮才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宗臣”典范。

可是,现在竟然有人认为这种勤恳是“专横独断”,是压制了人才。

老实说,甩手掌柜,谁不想做?

刘禅已经是甩手掌柜了,把一大摊烂事都交给了诸葛亮;而在没有得力助手出现之前,诸葛亮能把这一大摊子烂事随便交给别人吗?

处理这样一大摊烂事,劳心劳力,心力交瘁,诸葛亮难道就不希望有个人来分担一下?

其实,说起人才匮乏,有两个原因是直接可以看得到的。

一、刘备不听劝阻,悍然发动夷陵之战,结果家底败光,蜀汉不仅折损了数万精兵,耗损无数军械,同时还折损了黄权、马良、傅彤、程畿、冯习、张南、杜路、刘宁等高级人才;不久,太傅许靖、尚书令刘巴、骠骑将军马超等等又相继谢世,蜀国人才危机愈加凸现。

二、当时天下共十四州,魏占其十,吴国有其三,蜀汉不过止得其一。稍有点头脑的的,都知道这三国之中,最没有前途的就是蜀汉。而且蜀汉偏居西南一隅,道路闭塞,很难吸引到益州之外的士民前来投奔。我们看蜀汉集团中有很多非益州派系的人士,但绝大多数是在荆州跟随刘备入川的。所以,诸葛亮要选用人才,主要从益州一地着眼,而刘备属于外来户,也很难做到益州士民上下归心,有才干、有能力的人,也不一定心甘情愿受蜀汉集团驱遣。

所以,诸葛亮选才、用才的窘境可想而知。

诸葛亮本人说了,“夫治国者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这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他也因此不拘一格,“选迎皆妙简旧德”。

杨仪和魏延都是有严重性格缺陷的人,但杨仪能文,魏延能武,可惜文武不和,水火不容,不共戴天。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对他们并不责全求备,而是低声下气,从中不断协调,不断和稀泥,这个给个枣、那个给颗糖,哄着捧着,让他们共同为国出力。

老实说,作为一个大佬,能俯下身子这样哄捧部属,压制人才之说到底从何说起?

有人总拿魏延和杨仪的结局说事,说是诸葛亮设计斩了魏延,最后又害了杨仪。

但这只是《三国演义》的戏说,历史并不是这么回事。

魏延和杨仪之死,是他们文武相争的必然结果,属咎由自取,与诸葛亮并无多大关系。

荆州人士刘巴为人清高,一向瞧不起刘备。刘备在荆州时,久慕刘巴大名,多次向他示好,他都不鸟。刘备离开荆州逃难时,很多人跟随南下,刘巴毫不意外地一路向北,巴巴去投靠曹操。他看好曹操,认为刘备给曹操提鞋都不配。曹操重用他,让他去招安荆州以南的长沙、零陵等地。哪料世事如云、局势如棋,刘巴到了零陵,曹操赤壁战败,零陵等地被刘备占据。刘备爱慕刘巴之心没有改变,兴高采烈地前去看望。刘巴对这份爱畏之如虎,仓皇逃走。路经四川,被热情的刘璋留了下来。刘巴万没想到,不久,刘璋被刘备取代,他没能躲得过命运,最终还是成为了刘备的人。就算你得到了我的人,也不会得到我的心!估计刘巴是这么想的。刘备的小兄弟张飞前来拜访他,他两眼朝天,牛气哄哄地说出了诸如“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之类的话。这种话,连最有涵养的刘备听了也受不了,拍案而起,痛骂道:“孤欲定天下,而子初专乱之。其欲还北,假道于此,岂欲成孤事邪?”

但是,诸葛亮却爱才惜才,私下里劝说刘巴:“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

可以说,为了帮助刘备得到刘巴的心,诸葛亮的话里充满了讨好和迎合的意味,哪有压制人才的踪影?

张裔为人好忌不宽,诸葛亮照样大加重用,任命他为丞相府参军,代行相府政务,又兼任益州治中从事,仅从朋友的角度进行劝诫,说:“石交之道,举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犹不相谢也,况吾但委意于元俭,而君不能忍邪”。

张裔因此对诸葛亮心悦诚服,对身连署的人称赞说:“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还有,蒋琬曾“众事不理,时又沉醉”,获罪将戮。

诸葛亮爱才心切,为之求情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此外,杨洪、何祗、王平、陈震、向宠、吕凯、王伉、郭攸之、费文伟、董允、马忠、李恢、张翼等等,无不是诸葛亮用心栽培、着力提拔起来的。

当然,诸葛亮花在蒋琬、费祎、姜维等人身上的心思尤其多,这也使得他本人尽瘁身死之后,这些人陆续担当治蜀重任,支撑蜀汉长达三十年。

一句话,鸡蛋只有这么多,诸葛亮却能把蛋糕做到这个份上,很不简单了。

但是,我知道,还是有些人会例举《三国演义》里的虚构事例来指证诸葛亮压制和扼杀人才的。

上面已经说了,魏延和杨仪之死便是一例。

魏延之死,人们念念不忘《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多次提到“魏延脑后有反骨”的话,但这只是演义呵。

与之类似,刘封之死也频频被人拿来说事。

这些人都说刘封是个大将之才,却因诸葛亮一句“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而被刘备斩杀了。

诸葛亮为什么力主杀刘封呢?

有人说诸葛亮认为刘封不是刘备的亲生子,以后会和刘禅争位引发内乱;也有人说诸葛亮有称帝的野心,必须先借刀杀人除掉刘封这个最大的威胁;甚至还有人干脆说诸葛亮其实就是汉献帝……

后面两种说法很扯,无须细析。

先说前一种,诸葛亮自己就没有因为亲子诸葛瞻出生而废掉诸葛乔的嫡子继承权,则认为刘封不是刘备亲生,就主张对之痛下杀手,这也只是陈寿的一家之言——诸葛亮有没有说“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这样一句话,其实是存疑的。

刘封驻守上庸、西城等地,观看了“襄樊之战”由胜到败的全过程,却始终不发一兵一卒。这是铁一般的事实,谁都没有冤枉他。

有人会替刘封辩护,说关羽获胜阶段,刘封觉得没有必要出兵援助;而等关羽败亡,他也已经来不及出兵援助了,何罪之有?

此言大谬。

先算一笔时间账。

刘封攻下上庸等地的时间在建安二十四年(219)五月,关羽威震华夏的时间在同年八月,上庸就在襄阳的西面,刘封如果想援助关羽,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说,都完全办得到。

关羽在取胜阶段需要援助吗?关羽在荆州所能调动的兵力是很有限的,估计也就三到五万人左右,北伐之外,又要留下足够的兵力驻守江陵防备东吴,即前线兵力就更少了。

关羽面对的是樊城曹仁的数千人、于禁的三万多援军,外加襄阳吕常和樊城城外的庞德军,压力巨大,所以在吕蒙诈病之后,不得不从后方向前线补充兵力。

相较之下,刘封的后方都是蜀汉势力范围,并无后顾之忧,如果他有一点战略眼光,就算关羽不吱声,他也应该主动抽调一部分兵力支援关羽,毕竟,从汉中和襄樊两线出兵,是诸葛亮和刘备很早就制订好的战略路线啊,而在关羽“威震华夏”的当口,可谓是恢复汉室的最好时机、千载难逢。

但是,刘封却像个没事人一样,隔岸观火,看热闹。

如果说,刘封只是没有战略眼光,不懂得主动把握战机就算了,但《三国志·刘封传》明明记:“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刘)封、(孟)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关羽在得胜阶段,已经“连呼”,即连续多次呼唤他和孟达发兵相助了,他还大找借口,不肯听命。

好吧,您说上庸等地是刚刚攻占的,人心不定,而关羽那边又是形势大好,您不愿发兵,而当关羽那边战局陡变,不管您的时间来不来得及,都应该发一支军队去聊尽人事,聊表一下心意,但是没有!从关羽开始攻打襄樊到最后覆灭,刘封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冷酷到底。

最最不能忍受的是,不说您救不救关羽,就说您丢掉上庸,也是罪该问斩。

上庸是怎么丢的?

“(刘)封与(孟)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刘封本人恃宠而骄、恃强凌弱,欺负孟达,逼得孟达率众投魏,最后充当带路党,回过头来攻占去的。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刘封临死前还说“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可见其到死还不知自己错在哪儿,这种人,留下来只能是个祸根,有什么可惜的?

大家都认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说他大公无私,执法如山。

难道杀刘封就不是吗?

诸葛亮北伐,李严负责押运粮草。一方面是天气原因,也有一方面是工作态度的问题,李严延误了时日,迫使北伐行动流产,诸葛亮被动退兵。这件事,百分之百是李严的责任,但他为了推卸责任,反而怪罪诸葛亮的北伐。最终,李严获罪被废为了平民。

李严恨不恨诸葛亮呢?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噩耗传到李严耳中,他放声大哭。他一直认为,诸葛亮会再次起用自己的,但诸葛亮一死,“策后人不能”,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心怀激愤而病死。

此外,彭羕和廖立,很多人也认为他们是被诸葛亮忌恨而被害的。

实际情况是,彭羕私下里骂刘备“老革荒悖”,并串联马超与他造反,反被马超告发下狱。

彭羕在狱中作书,承认“自我堕之,将复谁怨”,称赞诸葛亮“当世伊吕也,宜善与主公行事,济其大猷”。

实在看不出他和诸葛亮有什么私人恩怨。

廖立“诽谤先帝,疵毁众臣”,“守长沙则开门就敌,领巴郡则暗昧阘茸其事,随大将军则诽谤讥诃,侍梓宫则挟刃断人头于梓宫之侧”,因此获罪流放,如此下场,又怪得了谁?

史称,在流放期间,他率妻子耕殖自守,某日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呆住了,半天回过神来,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

想想看,李严、彭羕和廖立到死都感念诸葛亮的恩德,今天反倒有无知黄口小儿替他们发言声讨诸葛亮,说诸葛亮专横独断、肆意摧残人才,岂不可笑?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