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美苏柏林冲突(1943德国入侵苏联)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87更新:2022-08-31 06:48:21

柏林空运

1948年6月28日,苏联为了抗议美、英、法三国合并德国占领区、迫使西方阵营停止筹建西德国家,切断了柏林的水陆交通并中断了对西柏林的一切供应,以此向美国施压。美英则出动大批飞机,向西柏林250万居民日夜不停空运粮食和日用物资,并对苏占区实施反封锁,是为第一次柏林危机。

柏林危机,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首次正面交锋,双方以柏林为焦点,上演了一场封锁与反封锁、扼制与反遏制的较量。较量的结果是苏联暂时让步。此后的冷战中,柏林又上演了两次危机,每一次都惊心动魄,拨弄着人们对第三次世界大战恐惧的神经。

欧洲战事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被分成4个占领区,由美苏英法四大国分别占领和管理。德国首都柏林也同样被分成4个占领区,由四大国分别占领和管理。

德国被分区占领

四大国对德国的地盘划分,主要依据各国在战争中的贡献值和战后的实力大小,苏联是反法西斯的主力,是打击纳粹德国的中坚力量,战后实力也数一数二,所以在分区占领德国时,苏联拿的是最大头——苏占区面积占全德的40%,人口占36%,生产资源占33%;就柏林而言,苏占区面积为409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而美、英、法三国占领区面积为480平方公里,人口250万。

四国分区占领一个国家,矛盾自然少不了。为此,四国成立了盟国管制委员会,统一处理德国事务。为了避免以多欺少,盟国管制委员会实行一致性原则,相当于一票否决制度,这样苏联可以以一抵三。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盟国管治委员会四大股东都能一票否决,谁说了都不算,只能是形同虚设,各行其是。事实上,各国占领区的事务,都是各国驻军说了算,它们只对本国政府负责。

遗憾的是,冷战开始,四大国分化成了两个对立阵营:美、英、法对抗苏联。德国因四国分区占领,成了美苏争霸和两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

冷战

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国力,以自由世界的领袖自居,到处推广美式民主。战火中崛起的苏联也自认为是世界革命的策源地,要对外进行革命输出,到处复制苏联模式。史达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次战争和以往战争不同,谁解放领土,谁就能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的军队所到之处,绝不可能不是这样。”

一句话,抢地盘是硬件,输出意识形态是软件,二者结合,一个死心塌地的小弟就出现了。

为此,美、苏在朝鲜、伊朗、土耳其、希腊等地频频较劲,竭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打压对方的话语权,只不过这些地方远离核心区域,没有掀起大浪。

但是德国不同,德国被从中间劈开之后,成了东西欧的分界线,它既是阻挡苏联钢铁洪流的最前沿,也是阻止美国“和平演变”的防波堤,位置非常重要;而且德国底子好,稍加调养就是一个重量级选手,倒向哪边哪边就会实力大增,自然是双方争夺的重中之重。

二战时期德国的坦克工厂

各国分区占领德国后,分别在各自的占领区推行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由于美英法都是市场经济,苏联是计划经济,所以四个占领区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政治经济实体,德国已然分裂。

在考虑德国的前途时,美国认为包括德国在内的整个欧洲,当务之急是复兴经济。为此,美国于1946年5月率先宣布,停止从美占区拆迁设备用于支付赔偿,并在1947年1月拉拢英国合并了两国占领区。

与美国不同的是,苏联认为德国的当务之急是实现政治统一。

在1947年3-4月的莫斯科四国外长会议上,苏联提出德国应该成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民主共和国,可以先在柏林成立德国临时中央政府,美国则认为德国应该搞地方分权的联邦制,强调德国的经济统一是成立德国政府的基础。双方各持己见,会议不欢而散。

分区占领德国

同年7月,美国正式将德国西占区纳入马歇尔计划,意味着西德经济将与西方接轨——西德将倒向美国阵营。苏联对此反应激烈,认为此举会削弱苏联对整个德国问题影响力,而且会大大增强西方阵营的实力。

有问题,开会谈。

1947年12月双方又在莫斯科举行了一次四国外长会议,结果老调重弹,各执己见,会议再次无果而终。会议期间,法国决定将占领区与美英占领区合并。

显然,德国分裂已成必然,美国分家过的想法更务实,苏联统一德国的想法有点一厢情愿,但是苏联并不想屈服。

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爆发“二月事件”,大大加快了西方筹建西德国家的进程,也进一步激化了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

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二月事件”,是捷共和资产阶级政党争夺捷克斯洛伐克政权的斗争,两边都想引入外援压住对方,但捷克斯洛伐克是苏军解放的,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结果捷共在苏联的支持下夺取了政权。

“二月事件”引起了西方强烈反应,出于对苏联的恐惧,西方加紧抱团取暖。1948年2-3月,美、英、法联合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在伦敦开会,讨论建立西德国家。

对此,苏联连发两份照会,抗议美、英、法单独行动,指责其分裂德国。

除了嘴上抗议之外,苏联还准备动手,企图逼迫西方在对德问题上让步。

苏联敢动手,是因为苏联有动手的优势和底气。

柏林位于苏占区之内,距离西部占领区边界有100多英里,美、英、法三国要供应各自在西柏林的驻军和占领区的居民,需要通过苏占区道路进行运输。

德国刚战败时,双方是同盟,关系还不错,道路问题没有必要搞的太清楚——西方认为既然都在柏林驻军了,自然有通过苏占区的权利,还有人认为分区占领长不了,待几天就走了,何必多此一举。苏联代表也表示,英美军队驻扎在柏林,自然有必要的出入便利。

1945年6月29日,双方在商讨西方军队进驻柏林时(柏林是苏军打下的),达成了一个口头协议:苏联同意美军和英军分别有各自占领区通往柏林的一条铁路、一条公路、一条航线进入柏林。

口头协议只是表明一种态度,没有约束力,在利益面前,往往靠不住。

陆地上可以没有书面协议,但空中不能没有书面约束。由于涉及国防和安全问题,双方在1946年初签署了一个飞行协议,规定了从汉堡、汉诺威、法兰克福直飞柏林的3条各宽32英里、高一万英尺的空中走廊。美、英、法三国军队在这3条航线上飞行,可以不必事先通知苏联。

三条空中走廊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3条空中走廊,成了之后挽救柏林危机的生命通道。

为了向西方施压,苏联决定封锁通往西柏林的交通,只要交通中断,西方国家在西柏林的驻军和占领区的居民,就会面临粮食、物资短缺局面,到时候,不怕西方不低头。如果运气好,还可以趁机把西方军队撵出柏林,将西柏林并入苏占区。

在苏联看来,苏军是在自己的占领区封锁交通,没有条约和协议规定不允许苏联这样做,合法行为,西方不敢因此冒险与苏联发生战争。

几十万军队和几百万居民被苏占区包围,成了变相的人质,面临饿死的危险,看你屈不屈服?

攻入德国的苏军

从3月20日开始,索克洛夫斯基宣布苏联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然后颁布了一系列命令,限制、阻挠甚至阻止西方人员、物品通过苏占区,对西柏林实行局部封锁,企图迫使西方放弃建立西德国家。

西方不为所动。

6月7日,西方国家公布了筹建西德国家的《伦敦协定书》,6月11日和12日,苏联切断了西占区通往西柏林的铁路2天,16日苏联索性退出柏林管制总部,彻底单飞。18日西方正式宣布在西占区实施货币改革。23日,苏联也宣布在苏占区实施货币改革。

冲突和较量不断升级,西方似乎不甩苏联。

苏联决定玩一把狠的——6月24日,苏联以技术原因为由,彻底切断了西占区与西柏林的水陆交通,并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电力和煤炭。

当时,西柏林用于发电的煤炭仅够维持45天,食品36天,没有燃料和食品,城市将成为一座死城,而要维持西柏林最低生活水平,每天至少需要4000~4500吨物资。

为此,克莱联系了美国空军总部的李梅将军,询问能否空运煤炭、食物、药品等西柏林需要的物资,李梅表示可以调动所有能调动的飞机实施空运。

此时,华盛顿方面,包括陆军部长、国防部长、海军部长、副国务卿在内的大佬们也在紧急开会,讨论如何应对柏林危机。有人主张撤,有人主张留,会议没有达成一致。

6月28日,问题终于推到了白宫会议上。

白宫会议上,当副国务卿洛维特谈到美国是否应该留在柏林时,杜鲁门插话道:“这一点无须讨论,我们是要留在柏林的,俄国人无权直接或者间接施加压力把我们撵走。”

杜鲁门

老杜一锤定音了:必须留在柏林,现在的问题是讨论怎么留。

会议的结果是:留在柏林,加大有利于美国的宣传,通过空运来供应西柏林,增强美国在欧洲的空中力量,如果可能,联合英法向苏联进行外交交涉。

杜鲁门之所以坚决主张留在柏林,是出于美国全球战略的考虑。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柏林危机是美国能力在欧洲的测试——如果美国撤退,欧洲人就会认为美国从西欧撤退只是时间问题,到时候美国在欧洲的地位将会严重削弱,美国在全球争霸中将处于下风。如果美国挺住,就会增强西欧加入北大西洋联盟体系的信心,巩固西方阵营对抗苏联的士气。

老大一旦怂了,手下看不到希望,人心各异,队伍就不好带了,这也是头面人物看重面子的原因之一,面子不单是虚荣,也是一种影响力和能力的证明。

陆地运输行不通,空中运输成了唯一的选择,因为之前双方签订过飞行协议,除非苏联想挑起战争,否则它没有理由切断飞往西柏林的航线。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美国的空运能力,能否维持西柏林两百多万人的生活。

政策都定了,那就开干吧。

柏林空运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有足够数量的运输机,二是组织和协调运输过程。

最初,李梅能动用的飞机只有102架C-47“空中列车”式运输机(载重3吨)和2架C-54“空中霸王”式运输机(载重10吨),运送的物资只够管驻柏林的美军。

华盛顿下令增强欧洲空中力量后,到7月20日,执行运输任务的飞机增加到了161架,日运输量达1500吨,但这一数字离4000吨的要求还是太远。

为了协调数量庞大的运输飞机,提升运输效率,1948年10月15日,美、英两国建立了联合空中补给工作小组,由美国空军中将威廉·特纳负责统一指挥空运。特纳曾在二战时指挥过飞跃喜马拉雅山脉的“驼峰空运”,富有空运经验,是当时空运界的权威。

美国将这次空运称为“运粮行动”,英国则称为“简单伙食行动”,这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空运行动。

大规模空运开始后,航线和机场都处于饱和状态。以美国使用的南北航线为例,高峰时期每90秒就有一架飞机降落,一天24小时总有32架飞机在空中,所有运输流程都是经过严格计算的,飞机必须在规定的高度按规定的速度飞行,任何一架飞机的任何一个点延误,都会破坏整个环节的运作。

以加托机场为例,每天进出飞机近1000次,每架飞机到达的时间只允许有10秒的误差,超过时限必须携带货物返航,加入下一时段的运输行列。

为了保证空运安全,降低安全事故,指挥机构对飞机采取了严格的维护和保养措施,每20小时定时小修,每200小时定时大修,达到1000小时直接飞回美国返厂修理。所以此次空运的事故率仅为平时的一半。

既然两个问题都解决了,那运量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1948年7月运输量为6.9万吨,此后月月攀升,到1949年5月达到了25万吨,其中1949年春天已达到了每天8000吨的标准,与封锁之前陆地交通运输量相当,巅峰时期甚至创造了日运12840吨的记录。

从1948年6月底到1949年5月初,美英对柏林的空运持续了324天,共飞行277264架次,运输了2343315吨物资,代价是16起机毁人亡事故,死亡76人,耗资15亿马克。

美国和英国不仅运来了面粉、牛奶、鸡蛋、糖果、肉、药品、衣服,还运来了汽油、煤炭甚至发电厂设备。西柏林坚挺依旧。

苏联瞠目结舌。

美国运往西柏林的物资

在柏林空运期间,西方一方面对苏占区和东柏林实施反封锁,一方面与苏联进行外交磋商。苏联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因为西方的反封锁,导致苏占区和东柏林无法获得煤炭、钢铁等重工业原料,企业和工厂大量倒闭,失业加剧,社会动荡不安,东柏林居民逃亡西柏林的事件频发。

从道义上讲,以德国民众的生命安全为代价,对美英进行要挟,本身就是不得人心的事。当一架架美国飞机拼命运送物资拯救西柏林居民时,一列列苏联火车将德国工厂拆下打包运回国内,几乎把东德搬空了,德国人和欧洲人会怎么看?不管美国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但结果胜于动机,事实胜于雄辩。

从这个时候开始,冷战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空投柏林》剧照

5月5日,美、苏、英、法四国达成协议,宣布从1949年5月12日起,取消反封锁和封锁,历时一年多的柏林危机终于结束了。

柏林危机虽然解除,但冷战愈演愈愈烈,关于德国、关于柏林的问题,注定还会发作。

尚慧霞:《第一次柏林危机的爆发的原因》

张盛发:《再论柏林危机:缘起与结果》

杨捷:《美国应对第一次柏林危机的空运行动——决策动因与政治效应》

张凤艳:《美国应对柏林封锁空运政策的讨论及决策》

王强:《柏林空运》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