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与儒家文化的关系「破釜沉舟曲终奏雅揭中国戏曲大团圆结局背后的民族精神」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487更新:2022-08-28 20:47:12

“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叙事文学中普遍的结尾现象,在戏曲中也尤为明显。《窦娥冤》的沉冤昭雪、《将相和》的冰释前嫌、《红丝错》的终成眷属……“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古典戏曲的一般形式,它符合作家和观众共同的心理需要,因而比起其它文学艺术更具有中国作风。那么,为什么会产生 “大团圆”的结局模式,这背后又呈现着怎样的民族精神呢?

京剧《龙凤呈祥》剧照

“圆”与“和”的相通:心灵的寄托

“中国人的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比至于如此,大概人生现实缺陷……现在躺在小说里叙述了人生的缺陷,便要是读者感着不快。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这段话于戏曲也是有意义的。

戏曲中“大团圆”结局的设定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承载了人们对遗憾的弥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很多时候,我们虽然拼尽全力,却依然天不遂人愿,为了弥补诸多遗憾,人们也开始在戏曲结局的设定方面为观众带去另一种释怀。比如《长生殿》的唐明皇和杨贵妃死后也到月宫团圆,永为夫妇;《娇红记》的申纯和王娇娘死后,上天做了金童玉女,二人朝暮相随;《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最终化蝶,相守相依……

“大团圆”的结局,让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中既定事实的遭遇或悲剧不要过分深陷,人生是短暂的,悲欢离合,兴衰际遇,终有定时。正如《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和谐与团圆本就相通,当万物结局终为团圆、和谐,那么“旅途”中的分离与困境也皆为暂时的,由此中国人的大团圆心理,又垒了一块坚实的基石。

京剧《战宛城》剧照

“大团圆”结局设定:物不可以终难

纵观中国古代戏曲,大多是始悲终欢,始离终合,始困终享的结局。结局前的曲折虽不相同,但能结局背后的主人公都有着相同的原因:坚定信仰,坚持信念。

反映到戏曲剧目情节中,亦是如此,主人公历经千辛万苦,受尽百般折磨,待磨难过去,光明终会到来。特别明显的是我国明代以后的戏曲,大团圆几乎成为定规。明清时代戏曲中的悲剧,虽因主人公毁灭原因,不一定能大团圆,但往往在结尾对悲剧冲突所造成的后果做一些善后工作,带出若干亮色,使观众的情绪得到缓冲、调整、平衡,进入平复或深化的境界。

以传统京剧《红鬃烈马》为例,王宝钏为坚守爱情,不惜与其父断绝关系,苦守寒窑十余载,贫病困顿,苦度日月。多年以后,夫妻相认,最终被封为正宫娘娘。

没有王宝钏恋恋不舍两泪淋,咬定牙关出相府的坚持,便无法看到十八年后的夫妻相认;对于妙龄女子十八年的岁月可以轰轰烈烈、可以有所作为,可以相夫教子,可以技霸一方,而宝钏却选择了独自坚守爱情,这份信念感染激励的人们,相信相信的力量……《红鬃烈马》剧情悲喜交融、顺境逆境相互对转,递成圆形,从而也构成了中国古典悲剧的情感结构以及情节结构最为显著的特征。

京剧《红鬃烈马》剧照 张丽雯

亦如《易·序卦》中说到:“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正是因为坚信“物不可以终难”,才使得我们养成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持与努力,而付出努力的结果,则以“团圆”而终。

“大团圆”结局固然重要,但别忘记一直拼搏的精神才是团圆的根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望你经历低谷倦怠时,依旧努力乘风破浪;愿你身处繁华之巅,不忘曾经初心年少!

物不可以终难,是磨难,更是信仰,

顺逆境互相对转,是剧情,更是人生。

听戏全体员工祝您

元宵喜乐,阖家团圆!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