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回忆最后一幕宋康昊含泪凝望着镜头他到底在看什么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256更新:2022-08-11 19:40:48

《杀人回忆》是一部非常罕见的没有交代剧情结果的悬疑电影,奉俊昊选择用宋康昊的深情凝望作为收尾,连开放式的结局都算不上。

一般情况下,多集悬疑剧更愿意使用这种方式“做扣”,而从技术角度来说,电影用这样的方式处理结尾是很危险的,但导演奉俊昊还是这么做了。

不过,这一个凝望,非但没有给影片减分,反倒因为它的冲击力和隐藏含义,为影片增加了几多深层的韵味。

《杀人回忆》这部没有结局的电影,甚至被很多人称为“完美的电影”。

影片结尾处,听过一个小女孩的讲述之后,宋康昊转头面向镜头。

他的那张圆脸上,大小眼里聚集着好几种情绪可供观众解读。

首先是愤怒,来自于片中宋康昊饰演的警察朴斗满的内心活动,数次调查无果,让他觉得仿佛一直在被那个藏在暗处的恶魔戏耍。

每当感觉就要接近真相的时候,朴警官就会被无情地浇上一盆冷水。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上司的谴责,百姓的质疑,都让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而对他个人来说,最大的打击还是来自藏在暗处的凶手那隐秘的嘲笑。

《杀人回忆》上映时,距离华城案发生已经过去十多年,可当时凶手还没有被绳之以法。

直到2019年,华城案的真凶才被找到,那是后话。

而在2003年,假如凶手恰巧听说并在影院看了这部以他所犯下的恶行改编的电影,那么他就一定会通过银幕,在最后一个镜头与朴警官产生对视,这也是这个镜头最直白的作用。

宋康昊的眼神里,还有茫然、不甘和疑惑。

在拍摄这场戏时,奉俊昊给演员和摄影师的感觉就是现场即兴发挥的。

奉俊昊要求宋康昊,看着摄像机镜头的正中央,宋康昊照做,带着非常棒的表情,一直盯着。

这让摄影师金炯求非常担心,如此拍摄并最终把这个镜头放在影片中,是一个很大胆的行为,金炯求的紧张和担心再正常不过了。

导演则只说了一句话:“没问题的,看着镜头就对了。”好似这个镜头只是来自他在片场的灵机一动。

但后来在接受访问时,奉俊昊说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更多含义。

也就是说,对于这个镜头,他早有谋略。

奉导思考的问题很简单,拷问却很残酷,那就是为什么案件发生之后,倾尽了全韩国之力,却都没有抓住那个杀人犯?

他的结论是,这并不是警察的能力问题,也不是那个杀人犯智商超群,当时的结果,并不是两方斗智斗勇造成的。

奉俊昊把矛头指向了更大的范围,而他自己也在这个范围之内。

上世纪八十年代,韩国当局实行宵禁。

奉俊昊说:“我们在夜晚熄了灯,然后在那黑暗之中发生了谋杀案,其实就这么简单。”

奉俊昊口中的“宵禁”,也许是广义的,它并不是每天晚上那几个小时的宵禁时间,而是把那个时期形容成一个“大宵禁”。

宋康昊凝望着的,不只是杀人犯和观众,而是那个年代的整个韩国社会。

草菅人命的不是某一个凶手,而是韩国所处的那个时代。

当然,这并不是说当局的作为和个体犯罪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杀人回忆》的重点是侧面通过杀人事件,反映当时韩国政府的无能,官员的愚昧和摆烂,以及民众的无奈。

奉俊昊的电影常常都带有政治寓意,这部《杀人回忆》相对来说则更为隐晦。

影片对于那个时代的描绘,并没有直抒胸臆,对于案件本身和时代背景的关系,也鲜有说明。

奉俊昊反而是在道具和美术上下了更多的功夫,昏暗的灰黄色调下,一个个民众都略显疲态。

这部电影拍得实在太巧妙,从片名“杀人的回忆”之中就可见端倪,也可以看出奉俊昊的良苦用心。

“回忆”二字,原本一定是来自当事人的,那么加上定语“杀人”之后,意思应该是案件凶手对于杀人事件的回忆。

可是《杀人回忆》从头看到尾,凶手并没有被发现,片名中的“回忆”其实是来自于警察的回忆,受害人的回忆,或是受害人家属的回忆。

除此之外,影片不单单是指对这宗杀人案件的回忆,也是回忆那个时代。

更准确地说,《杀人回忆》是一个“集体回忆”。

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韩国人来说,这部电影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该片在韩国本土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而在海外,《杀人回忆》则没有赢得所有人的喜欢和认可,也就不奇怪了。

韩国电影《杀人回忆》中,真正凶手到底是谁?

电影中,凶手究竟是谁?

这里我们不考虑现实中案件的结果,仅就电影给出的信息进行分析。

首先,电影中有7次案件,按受害者遇害时间排列如下:

1号受害者:山边妇女,也是唯一的幸存者,她的遇害时间为1986年9月

“1986年9月”从何而来?

山边妇女受访时自述:事情发生在去年9月;要确定去年的年份,只要知道今年的年份即可:

红圈中是调查组换组长的时间(1987年9月7日),此事件发生在受访前

红圈中是暴力警察截肢手术同意书上的时间(1987年10月20日),此事件发生在受访后

由此可知,受访时间约为1987年10月左右,即:山边妇女所说的去年为1986年。

2号受害者:朴宝姬,遇害时间为1986年10月20日,尸体在10月23日被发现

3号受害者:李香淑,遇害时间为1986年12月19日

4号受害者:独孤贤顺,遇害时间约为1987年7月

此处为新组长上任之初(1987年9月7日或之后不久)实地考察犯罪现场,由此推断:独孤贤顺约在7月份遇害

5号受害者:送伞妇女,遇害时间在1987年9月7日至10月20日之间

6号受害者:安美善,遇害时间在1987年9月7日至10月20日之间(在5号受害者之后),尸体阴道内发现桃子

7号受害者:女学生,遇害时间在1987年10月20日之后

以上是全部受害者,接下来分析凶手。在回答凶手是谁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电影中的两个细节:

1.片头的小孩

片头的小孩一直模仿胖警察的行为,导演给了大量镜头,他想说明什么?

2.神秘的锅炉工

锅炉工没有台词,看起来也很普通,但导演似乎有意给了他一连串镜头,他在暗示什么?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来分析凶手是谁。

先从3号受害者李香淑开始。根据电影可知,傻子是此案的目击证人。当他被逼问凶手长什么样时,他的回答十分奇怪:

警察问傻子:凶手是朴贤奎吗?傻子却回答:那个人把我丢到火里。

他是指朴贤奎把他丢到火里?还是指那个凶手把他丢到火里?

显然是后者。因为朴贤奎1986年9月才退伍来到此镇,而“那个人”在傻子小时候就把他丢到火里:

继续往后看:

注意傻子眼神的方向;并且,他在说完这段话后,便跑去铁轨自杀身亡

现在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把傻子丢到火里的那个人,即那个凶手,是谁?

最有可能的,就是傻子他爸。

第一,他爸经营烤肉店,到处有火;第二,事情发生在傻子小时候,他爸有最多接触傻子的机会;第三,从剧情来看,傻子被烧一事似乎没有留下案底,作为他爸更容易做到这一点;第四,导演镜头的暗示;第五,傻子自杀的行为。

傻子为什么自杀?因为他怕继续追问下去他会把他爸供出来。从“傻子看到他爸店里被砸后发狂”这段剧情可以看出,傻子对家庭的重视及保护欲。因此,为了保护他爸,他选择了自杀。

而警察们也许永远也不会想到:凶手竟是傻子他爸,一个平凡无奇的普通人。这便是锅炉工的用意:你身边普普通通的你我他,都有可能是凶手。

回到案情,既然凶手已经找到,为什么文章还有这么长?

因为凶手不止一个。

从1号受害者山边妇女的案件来看,凶手的手很软,显然不是傻子他爸,却与朴贤奎的特征高度吻合:

手指特征高度吻合

背影吻合

时间吻合:朴贤奎来镇上后,随即发生1号案件

从手指细节基本可以判定:朴贤奎是1号案件的凶手,即这一系列案件的开创者。他就像该行业的领导品牌,后起之秀纷纷向他学习,模仿他的作案手法:双手绑于背后,内裤套头等等。傻子他爸就是这么做的。模仿作案有两大好处:一是有了犯罪行为的参考模板,二是降低了自己被抓的风险。这便是片头小孩的用意,导演在暗示:有人在模仿作案。

模仿者除了平民,甚至还有警察。听起来也许有点不可思议,但4号案件很可能是徐泰润警官模仿作案的结果。

首先,他主动从汉城跑到这个乡下地方:

其次,注意他来的时间:

徐警官刚来时正逢“傻子被定为嫌疑人”

之后没多久,傻子就被定罪,模拟犯罪现场时出了丑闻,导致调查组改组

这是“改组后新任组长刚到警局,了解案情时在桌上看到的报纸”,从新闻可以推断:丑闻事件与改组事件时间间隔很短,由此逻辑推演可得:徐警官大约是在1987年9月7日之前1个月内来到警局(根据原调查组极为草率的断案风格来看,从“傻子被定为嫌疑人”到“丑闻事件”的时间应该不会超过1个月,即使超过1个月,也不可能超过半年)。

那么,徐警官必然是在1987年来到警局,即:2号与3号尸体被发现之后。

接着再看4号受害者是怎么被找到的:

首先,是徐警官突然提起:

然后,他又主动提出搜查,并给自己设置了艰巨的挑战:两天内找到尸体

此处有三大关键性疑点:第一,前面说是失踪人口,你怎么就确定她死了呢?第二,就算死了,你怎么就确定她死在这个镇上呢?第三,就算她死在这个镇上,你怎么就确定两天内一定能找到她呢?

接着看胖警察提到受害者时徐警官的反应:

再看胖警察说受害者之前可能去了哪里:

找到尸体后,徐警官第一个指出:凶手的手法与之前两具尸体一致:

综上所述,徐泰润极有可能用模仿作案的手法杀了独孤贤顺。案发经过可能如下:小镇美女独孤贤顺不甘屈身小山村,一心想去汉城闯荡。27岁这年,她终于启程。在汉城她遇到一个叫徐泰润的警察,两人随即陷入情网,可是好景不长,矛盾日益增多,一次争吵中,徐泰润丧失理智,强奸并杀害了独孤贤顺。

因为徐泰润是警察,所以他很可能了解到2号与3号案件的细节,同时他具备一定的反侦察能力,再加上独孤贤顺刚好来自案发小镇,于是他想到将案件伪装成连环杀手作案,借此永久摆脱自身嫌疑。所以他主动申请去小镇查案,提前布局,时机成熟时找出尸体,嫁祸给连环杀手。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么做的不只他一个。

接下来说5号案件。5号案件是唯一一个能明确指出凶手的案件。凶手是谁?是他:

这个人虽然发型有点像朴贤奎,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不是同一个人。为了确定他的身份,我特定去淘宝买了韩语翻译服务,将演职员表译成中文,以下是其中部分:

仔细查阅后发现并没有这个角色的演员信息。也许就像电影所表达的那样,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没有名字的临时演员。

接着说6号案件。这起案件,手枪男有较大的嫌疑:

6号案件发生后,警方在尸体衣服上发现了精液,据医生说法,可能是凶手手淫所致。这与手枪男风格一致,可视作导演的暗示:

同时,尸体阴道内被塞入桃子,这是一种虐待与发泄的行为,缘于“手枪男被拘留期间受到无理的殴打与虐待,从而产生的报复心理”。警局的暴政使得手枪男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犯罪条件上(知道了所有犯罪细节),都具备了行凶的潜质。

抓进来时他不是凶手,放走时却放走了凶手;表面在讲凶手的故事,内核在讲制造凶手的体制。这便是本片剧本的厉害之处。

7号受害者也是同样的例子:阴道内有各种异物,行凶动机同样是对警局暴力执法的不满与报复。

凶手是朴贤奎,从手指细节便可判断:

至于最早发现尸体的2号受害者,从逻辑上来说,我认为凶手也是朴贤奎。因为这是一系列模仿案件,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山边妇女案可能不至于将犯罪手法传遍大街小巷,但2号案件是一起杀人案,足以在当地街头巷尾引起舆论纷纷,从而为后续案件提供模仿基础。

但从内涵上来说,我认为凶手只是一个从未在电影里出现过的角色,一个普通人,很普通的那种。

以下是与题目无关的额外信息,感兴趣可以看看。

与真实案件的对照

电影中发生了7起案件,现实中为10起(1986年至1991年)。

电影中受害者都为年轻女性,现实中受害者最高年龄竟然达到71岁。

电影中没能抓到凶手,现实中抓到了第八起案件的凶手,但其被证实为模仿作案,与其他案件无关。

电影中凶手遁入无形,现实中凶手(第八起除外)也逍遥法外,随着案件上诉时效(15年)的过期,今后即使抓到凶手,也无法判刑。

电影中调查警力十分有限,现实中该案是韩国警方有史以来动员人数最多的案件:先后出动了205名警察,嫌疑犯与证人达到21280人,40116人接受了指纹鉴定,570人接受了DNA鉴定,180人接受了毛发鉴定。

精心设计的细节

杀人回忆这部电影的精细程度高到令人发指,每一处都体现出导演精心的设计,例如:

场景塑造

注意这一幕中站岗卫兵的眼神,他在看女警察的屁股,再看墙上的画,也许是卫兵夜晚欲火难耐时即兴所作;这一细节完美贴合了“凶手可能就是你身边的普通人”的剧情主旨

逼真的尸体:

时代背景与双关隐喻

电影中故事发生时间正处于韩国从军政独裁向民主政治过渡前夕。当时的总统全斗焕(任期1980年至1988年)以野蛮军事独裁著称,在位期间曾发动镇压平民的“光州惨案”,党民之间矛盾异常激烈。电影中多次描绘了这种矛盾:

暴力警察这个角色,便是全斗焕政府的象征。

片尾暴力警察的腿被傻子用钉子打伤,必须手术切除,也象征着全斗焕政府被推翻下台,韩国逐渐步入民主化时期。整部电影的办案主线,也是一个由蛮横到理智,从迷信到科学的过程。

被切除的正是经常使用暴力的右脚

电影语言

镜头

本片的运动镜头显然经过精心设计,没有任何刻意的花俏,完全服务于叙事,十分简洁流畅。

以这几个镜头为例:

6:44-8:44:一个长镜头,跟随主角在脚印位置与尸体位置两次来回,着重表现了当时警察的特点,同时交待了案情

1:03:23-1:03:35:抓捕嫌疑人时的快速运动镜头,制造出由速度带来的紧迫感

1:23:07-1:23:15:变焦镜头,来回切换主体,叙事极为流畅

剪辑

全片的剪辑风格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快进,跳过无关紧要的情节,毫不拖泥带水,零废镜头。

以这个片段为例:

1:55:40-1:55:41:徐警官一脚将朴贤奎从家里踢到了铁轨上,省略了大段相同性质的情节(从家里拖到铁轨)

结语

杀人回忆的优秀之处实在太多,比如还有无可挑剔的演技,比如还有动人心弦的配乐,着实是韩国电影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必看之作。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