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临福怎么样(福临的性格)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57更新:2022-08-21 11:02:59

凌力写的小说很注重对人物描述的真实性,从她写的后记中可以看出对人物的重视。《少年天子》中写的是清朝皇帝福临,他是有远大抱负和理想的帝王,可惜的是当时在朝庭之中的那些清朝老臣的迂腐思想阻碍了他。可想而知,一个帝王不能行使主权是一种多大的悲哀。通过这本书,再联系中国清王朝,不难看出作为一个皇帝实在是有着别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不易。

人既可有情又会无情,身为帝王就注定他不能将喜怒哀乐摆在脸上,所以有诗日:“自古帝王皆无情。”唉!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一句句诗无不向人们展示了“情”之一字内涵。少年天子福临也是在“情”的大军中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人,误了他的远大抱负。所以我想人还是不要被情迷惑的好。

《少年天子》有两条线,一是顺治皇帝从亲政到驾崩的政治生涯和爱情生活,另一条是民女梦姑的悲剧人生。看似不搭界的两条线同时展开,以清朝初年的政治和民生百态为大背景,利用梦姑的人生遭遇描写了顺治年间的重重危机。若没有梦姑的故事,《少年天子》就成了一部宫廷秘史,读者从中也只能看到顺治的私生活以及官场争斗,至于治国,则到停留在了批阅奏章上,不异于纸上谈兵。是以两条线的写法,表面看上去毫无关联,实则丰满了顺治这一帝王形象。

少年天子福临是一个孝顺的人,作为帝王,他实现了自己治国的目的一以孝治国,我想作为母亲的孝庄太后应该感到欣慰吧,有儿如此她也不枉此生。我觉得既然他一个帝王都可以孝顺母亲,作为一个普通就更应该孝顺父母。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孝敬父母。

在物质与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我们作为一个现代学生更应该孝顺父母,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我想《少年天子》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对少年天子福临的描述,历史中以清朝第一个入关皇帝福临的描述很少,最让人吃惊的是各种各样的小说对于这位英年早逝的皇帝的最终结束千奇百怪。这让我们疑惑不解,我想这位皇帝还是有很多地方让人学习,他不是一位无所作为的皇帝,他可以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所有人借鉴。

少年天子福临让我很佩服,我想可以通过对他们学习,在今天道路上一帆风顺,更容易获取成功。

人的路上都希望一帆风顺,鲜花永随,但是那不是人希望幸福、成功就是可以吧。人在成功的路上如果不是布满棘刺,那又如何获得成功的喜悦呢?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顺治宠爱的太监吴良辅为何在顺治死后被处死,和佟妃有关系吗?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皇帝去世,曾经深得顺治皇帝宠信和器重的太监吴良辅,也随即迅速迎来了他的人生末日。

在不少民间野史以及影视作品之中,都将吴良辅的死归结于他与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有染”,甚至还有一些说法称,康熙就是吴良辅与佟佳氏的“私生子”。当然,这样观点纯属无稽之谈,其灵感更多的来源于历史上秦始皇生母赵姬与“假太监”嫪毐的故事,在正史中绝非如此。

吴良辅之所以在顺治皇帝去世后迅速被处死,归根结底还是内廷宦官与朝堂官员之间权力争斗的结果。

吴良辅,顺治皇帝最为信任和器重的宦官。

顺治皇帝对于太监们的宠信其实也是一种必然,原因就在于多尔衮的擅权专政。

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顺治皇帝“阴错阳差”般的登上了皇位,很快便在多尔衮等人的辅佐下,定都北京,坐拥了天下。然而,年幼的顺治皇帝更像是一个“傀儡”,权臣多尔衮才是整个大清王朝真正的最高统治者。

此时的多尔衮不断排除异己,长期把持朝政,并且还强迫顺治皇帝先后加封其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将自己凌驾于皇权至上。不仅如此,多尔衮为了更好的控制顺治皇帝,还对其“生活”方面大加干涉,除了限制顺治皇帝与其生母孝庄太后进行见面与交流外,包括顺治皇帝的婚姻以及后宫事务的安排,也都全权由他来进行定夺。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尽管顺治皇帝对多尔衮及其党羽进行了非常彻底的清算,可多尔衮的擅权专政给其留下的心理阴影却是难以磨灭的。于是,顺治皇帝选择重用一大批曾遭到多尔衮排挤和迫害的官员,这其中就包括索尼、鳌拜、遏必隆等人,同时,他也对自己身边的近侍和宦官产生了极度的依赖与好感。

吴良辅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功“上位”,成为了顺治皇帝非常宠信的太监。

要说吴良辅最为人所熟知的事情,还是他曾“代替”顺治皇帝剃度出家。

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治皇帝最为宠爱的董鄂妃因病去世,顺治皇帝是伤心欲绝,不仅罢朝五天,放下全部政务专心处理董鄂妃的丧事,更是就此看破红尘,准备剃度出家,甚至都已经将为他剃度的师傅请进了宫中。

然而,顺治皇帝准备剃度出家的举动遭到了孝庄太后以及所有朝臣的强烈反对,所有人均上疏表示“国不可一日无君”,希望顺治皇帝能够回心转意。

在《汤若望回忆录》中,对于这件事情也有着这样的记载:

“此后皇帝便把自己委托于僧徒之手,他亲手把他的头发削去,如果没有他理性深厚的母后和汤若望加以阻止,他一定会充当了僧徒的。”

就这样,顺治皇帝放弃了出家的念头,并且就此安排吴良辅“代”他剃度。

“悯忠寺观内珰吴良辅祝发。”

此时,距离顺治皇帝去世只有五天的时间。五天之后,伴随着顺治皇帝的去世,吴良辅,这位顺治皇帝最为宠信与器重,甚至还安排“代替”其剃度出家的官宦,也就此迎来了他的人生末日。

吴良辅之死,归根结底还是政治权力斗争的产物。

就在清朝刚刚挥师入关、定鼎中原的时候,掌握绝对权势的多尔衮为了防止明末宦官专权的局面再度出现,制定了非常严苛的“内廷不得干政”的制度。

“嗣后太监不许朝参,亦不必排列伺候。”

在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正式亲政之初,也沿袭了这一制度安排,为此他还将自己的上谕铸成铁牌,立于交泰殿。

“顺治十年六月二十九日,谕内院:凡系内员,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结外官,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结,不许假弟侄等人名色置买田产,因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其在外官员,亦不许与内官互相交结。如有内外交结者,同官觉举,院部察奏,科道纠参,审实一并正法。防禁既严,庶革前弊。仍明谕中外,以见朕酌用寺人之意。内院即传谕该衙门遵行。著刊刻满、汉字告示,自王以下及官吏军民人等咸宜知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顺治皇帝对于太监们开始愈发的倚重和信赖,尤其是吴良辅,更是深得顺治器重。

就这样,在吴良辅的建议下,顺治皇帝仿照明朝时期的“二十四衙门”制度,建立了“十三衙门”。

所谓“十三衙门”,即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宣徽院)、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尚宝司)、司设监、尚方监(尚方院)、惜薪司、钟鼓司(礼仪监、礼仪院)、兵杖局、织染局(经局)。在此之前,清朝的内廷事务皆由内务府负责,而随着“十三衙门”的建立,内务府的职权遭到了彻底的取代,已然是“名存实亡”。

与此同时,“十三衙门”的建立也造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宦官势力开始抬头,并且宦官集团与朝堂官员,特别是满洲官员之间的矛盾在不断加深,

一方面,“十三衙门”的主管皆为宦官,而宦官集团正是借助“十三衙门”将势力范围向整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进行全面的渗透,并且在各个方面施加自身的影响力,严重触及了满洲官员以及贵族宗亲的利益。

另一方面,内务府的高级官员都是由满洲贵族担任的,而“十三衙门”彻底架空了内务府,打破了此前的制度安排,进而破坏了满洲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再加上“十三衙门”的宦官们还不断利用职权之便,他脏枉法,中饱私囊,更加激起了官员们的极大不满。

于是乎,内廷与外朝之间的权力争斗变得愈演愈烈,而吴良辅作为宦官集团的重要核心,自然成为了朝中大臣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而在这一时期,吴良辅自己的一些狂悖举动,也进一步激化了双方之间的矛盾。

顺治十五年(1658年)的时候,吴良辅因与大学士陈之遴、都督同知王之纲、巡视中城御史王秉乾等人串联勾结、纳贿作弊而遭到了朝臣们的弹劾。可这个时候的顺治皇帝对于吴良辅极度宠信,因而只是处置了了陈之遴等几位涉事官员,对于吴良辅不仅网开一面,并且继续委以重用,这使得吴良辅更加为朝臣们所嫉恨。

到了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之后,此时的吴良辅依然非常的不安分,他与“十三衙门”是蠢蠢欲动,不断秘密进行着串联活动,企图利用新君登基、政局不稳的时机来争权夺势,进而可以把持朝政。

最终,在孝庄太后以及索尼、鳌拜等“辅政大臣”的共同打压下,吴良辅等人的计划最终破产,吴良辅本人也被下令诛杀。

在吴良辅及其党羽遭到了极为迅速而又彻底的清算后,“十三衙门”也遭到了裁撤,内务府的职能得以恢复。经此之后,清朝内廷的官宦势力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而这也为整个清朝时期没有出现类似于明朝末年那种宦官专政的政治局面,奠定了非常重要的根基。

而吴良辅,他作为“十三衙门”建立的“始作俑者”,同时又是宦官势力的代表与核心,自然是处在了这场内廷与外朝政治权力争斗的风口浪尖上。于是,伴随着他的最大靠山——顺治皇帝的离世,吴良辅“议罪当诛”的人生结局也就变得无法避免了。

至于吴良辅与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之间的“绯闻”,也仅仅是一些野史编撰以及影视作品的演绎而已。一来,吴良辅是“真太监”,不像嫪毐是“假太监”,因而他并不能真的祸乱顺治皇帝的后宫;二来,吴良辅是顺治皇帝的近侍,除了时刻陪伴顺治外,就是在管理“十三衙门”,与佟佳氏之间也没有过多的接触机会。

所以这样的说法只可能是无稽之谈,历史上是绝无此事的。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