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那场暴怒净化了我的苦痛「怒让人恍惚让人忧伤一」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284更新:2022-08-20 23:04:16

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我做了两篇解析,本来想要就电影中的一些细节错误和侦探片套路做一些探索来着,但是发现自己果然还是对这类电影的一些细节部分把握的不够好,没法清晰的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具有中心思想的文章出来,遂就没有再去做尝试。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不可以从其他方面来找电影与电影之间的共同点。

之所以要提到这一点,就是因为这篇要讲的电影《怒》,就是一部主题性很强的电影,它和《东方快车谋杀案》是完全不一样的类型,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故事,还有完全不一样的时代背景。

但是我还是发现了它们一些很重要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首先是电影结构上的,有些则是情感上的——或是说意识形态上的。

(在写《怒》之前,我一直想要写一篇情感文来强化《怒》里的悲观情绪,但是这类文章已经有很多了,我也写不好这种类型,遂就做罢。我想尽全力写一些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强迫自己去适应一种感受。)

之前有看过一部电影,名字叫做《树大招风》——这部电影我在之前的影评里也有提到过。在这里提到它是因为它和上面所说到的两部电影有一个很大的相同点——就是平行结构——我在讲《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年版)的时候发现,主角发现的这些线索对于我来说都是未知的,无论是发现凶手的衣服,还是女人的衣袍,以及一把带血的刀,都是很重要的线索,但是整个案件侦破到结尾前还是毫无起色——直到最后主角波洛将这些线索联系到一起的时候,故事才真相大白。

《树大招风》就是如此。

《怒》和《树大招风》都是三线叙事的故事,两部电影在讲故事的时候都是平行叙事的结构——三个故事是同时发生的,并没有先后关系——最后都终于一个事件——《怒》最后的结局是凶手被杀,三份情感的分裂,而《树大招风》最后的结局则是三龙聚首。

两部电影在结构上是一样的,但是在其他方面就相差很多了,同样的,《怒》与《东方快车谋杀案》的一些相同之处也只有一部分,第一是结构上的相同,这一点和《树大招风》的对比是差不多一致的。

第二点,就是烘托情感的方法上的相同。

在讲《东方快车谋杀案》时,我说这是一个关于「谎言」的故事。

那么《怒》则是一个关于「相信」的故事。

那么到这里,我们就差不多知道了两点,就是《怒》是一个讲述「相信」的故事,其次它还是一部平行叙事的电影。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好好看一下这部电影关于这两点究竟是怎样展现的,以及所展现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我想,看过这部电影的大多数人都能记得在《怒》的最后,当听到关于杀人凶手真相的一刹那,爱子声嘶力竭的哭喊;

当背叛者田中玩弄了小泉,知道了真相的小泉,对着大海拼命叫喊;

对直人的身份存在质疑的优马,在事情已经无法挽回的一刻才知道了真相,低头痛哭...

当一切无法挽回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在因为错过而痛苦不堪,在《怒》这部电影里,你去看每一个单独的故事,都会发现「要是——,就——」这样的断句,我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这部电影探索的一个主要的核心就是「人性」。

如果我们没有选择去质疑、怀疑身边的人,如果我们没有做出那一步选择,结果是不是会完全不一样呢?

在《与莎莫的五百天》里,汤姆最后失去了莎莫,在故事的最后,影片给了这样一段独白:

如果汤姆学到了任何事情,那就是你不能把重大的宇宙意义归结成简单的地球事件。巧合,一切都是如此,只有巧合,没别的。汤姆发现奇迹并不存在,没有命运这回事,事情不是注定好的,他知道了,他现在确定了。

如果我们不能抓住这些生命中的巧合,我们就不会遇到更好的选择——人生就像一个扶梯,只有踩好脚下的敦实,才能继续爬向更高的地方。

我们对于选择并不陌生,所以我才会提到上面那个断句,我们不妨通过以上两部电影来做这样几个断句:

要是爱子坚信田代不是杀人犯,那么之后的误会就不会发生,田代也不会被迫离开。

要是小泉没有遇到杀人犯,那么强奸事件也不会被写在墙上,小泉很可能也不会被强奸。

要是优马相信了直人,那么两人的感情就不会产生分裂,直人在最后的一段时光里也会很快乐。

要是汤姆没有与秋天搭讪,那么他可能就错过了秋天,错过了这次完美的巧合。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都是由于选择才带出来的结果,电影中人物选择了一种结果,则注定了要接受这种结果所造成的一系列影响,这一点在《蝴蝶效应》、《恐怖游轮》、《土拨鼠之日》里都是如此,当然,这些都是电影结构上的一些东西,并不是深层次的,同样的,他也无法代表电影的意识形态。

我上面提到,电影是关于「相信」的,它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是「赎罪式」的,每一个人在做出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是很难对事情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做出准确的判断,无论是优马、爱子还是小泉都无法避免这一点。

所以,电影给我的一种感受就是它是在展现——而不是去营造特定的空间,建立特定的人设去探索特定的问题,虽然在电影中你会看到有对LGBT团体的影射,也有对冲绳美军问题的展现,但是这些都没有真正的统领整部电影——他们的存在更多的是在强调情感——甚至于我个人觉得,相比于异性之间的情感来讲,同性的感情更加来之不易,也更加值得珍惜。

我还记得在《断背山》原著里的一句话,去形容优马最后的情感再好不过:

他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却无法相信它,如今已回天乏力,于事无补,只好默默承受。

电影在展现一种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信任问题」,而且它并没有给出答案——我的意思是说它是开放性的,那么,当你发现了问题确实存在时,该如何去对待问题呢?

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挽回那些对于我们极其重要的人的心呢?

我觉得这是电影在展现的过程中所抛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情侣的身上或家人的身上,我们有时候会因为言语或不信任而伤害了身边的人而不自知,而直到事情发展到了不可挽回的时候才想着去弥补——而一般这种时候事情已经很难去弥补了,或许家人可以原谅你——但是情感一旦出现了漏洞,想填补是很难的事情。

我之所以要提到这一点,是因为不仅仅是关于上面的「信任问题」,我还想到了其他一些方面的问题——「信任问题」的延伸——「社会问题」,以及「历史遗留问题」。

这里要提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怒》在表达什么?

可以说,信任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我们可以只看到了《怒》中的主角的信任危机,但是也该知道,或者至少要了解存在于社会中的「信任危机」——电影的思想是传达一种普适性的情感,而非只存在于少数人才有的偶然事件。

谢谢观看。

如何评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的举动?

一代名妓"杜十娘"的陨落

笔者小时候曾听家里的老人讲"杜十娘"的故事,听到李甲抛弃杜十娘致其怒而跳江的时候,气愤不已,觉得李甲实在算得上是一位"负心薄幸"之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渣男"。当时年纪尚小,总是想:要是杜十娘当初选择的不是李甲,她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创作背景

杜十娘的故事确有其事,它发生在明万历年间,是当时一件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

杜十娘的故事初见于明代宋幼清的传奇《负情侬传》,冯梦龙所作的通俗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即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再创作而形成的。在冯梦龙的时代,通俗话本小说属于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这些话本原本是职业"说话人"讲述的底本,它们的对象是一般的城市平民。明代后期的说书逐渐代替了宋元的"说话"技艺,随着市民阶层的出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入了高峰期。

作为明代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冯梦龙在《古今小说序》中,提出"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致力于通俗小说的辑录和创作,认为通俗小说可以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他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被后世称为"三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出自《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名妓杜十娘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设计摆脱鸨母,并与李甲终成眷侣,但最后却因富家子弟孙富的挑拨而被李甲抛弃,手抱百宝箱投江身亡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杜十娘敢作敢为、机智勇敢、极具悲剧力量,是世人集中赞扬的对象,而男主人公李甲因其懦弱无能、负心薄幸而被历代学者口诛笔伐。

"李甲"其人

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开篇便介绍了社会背景:明万历二十年间,日本发兵朝鲜,"朝鲜国王上表告急,天朝发兵泛海往救"。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户部发布公告:凡是能主动捐粮的人,都能进国子监做一名太学生。做太学生有几个好处:"好读书,好科举,好中",于是,一些宦家公子、富室子弟,不愿做秀才,都去援例捐了个太学生。

李甲,字干先,浙江绍兴府人氏。其父李布政一共有三子,李甲年龄最长,自幼在当地的学校里读书,还未来得及参加科举,李布政便给他捐了一个太学生。李甲进的国子监是"北雍","北雍"是在明朝首都北迁后产生的,因为当时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立了国子监,于是设在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北监"或"北雍",而设在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南监"或"南雍"。

与李甲同在"北雍"的还有一位老乡柳遇春,因两人来自于同一个地方,彼此之间的往来便密切些。杜十娘便是李甲和柳遇春同游教坊时认识的,李甲和柳遇春虽然是朋友,且社会地位大致相当,但是在杜十娘的心中,李甲是辜负她的负心汉,而柳遇春却是曾经施恩与她的恩人,由此可见作者安排情节之巧妙。不由得让人设想:如果一开始杜丽娘喜欢上的是柳遇春会不会有不同的结局?

"杜十娘"其人

杜十娘是京中教坊司院的名妓,鸨母的摇钱树,姓杜名微,排行第十,院中都称为杜十娘,生得:

"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可怜一片无暇玉,误落风尘花柳中"。

杜十娘十三岁破瓜,十九岁遇上李甲,中间的七年,她虽然凭着自己的美貌使"多少王孙公子一个个情迷意荡,破家荡产而不惜",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她却始终保持着一颗纯洁之心,而且不甘心自己受凌辱的悲惨命运。因此,她"久有从良之志",一心要摆脱那种以色事人的非人生活。杜丽娘是一位聪慧的女子,她一方面秘密充实自己的"百宝箱",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寻找"意中人"。

直到她遇上了李甲,"忠厚志诚"是杜十娘对李甲的评价,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古语常道:"情人眼里出西施",在李甲未将杜十娘发卖给孙富之前,杜十娘始终觉得李甲是值得托付终身的良人。所以,她积极的筹划两人的未来,甚至在李甲借不到钱替她还良时,杜十娘还主动拿出一半的赎金来鼓励李甲。即便在杜十娘还良后,不仅他们接下来的行程是杜十娘建议的,就连路费和盘缠也是杜十娘假借他人之手拿出来的。

杜十娘的陨落

从良后,满心欢喜的杜十娘一定想象不到苏、杭尚未到达,自己便在半途香消玉殒了。

其实从头到尾,李甲都很明白他是不会娶杜十娘的。一方面封建大家长——李布政对整个家族的管制,李布政如此位高权重,令人忌惮,但他除了写信催李甲归家之外并没有多加干涉,因为他很清楚李甲只是一时的年少轻狂,绝对不会、也不敢忤逆家长,回家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另一方面李甲身为一个软弱书生,在父亲的绝对权威下长大,他习惯了逆来顺受,从来都是不主动、不拒绝。也许他有胆量在意乱情迷时带杜十娘回家,可是他不会有魄力去背离作为一个士子心中最高目标的举业。再者,从当时的社会来看,明代对官员娶妓女有明确的律法"凡官吏娶乐人为妻妾者,杖六十,并离异。若官员子孙娶者,罪亦如之",因此,不管是李布政也好,李甲也好,他们都不会允许杜十娘进门。

求仁得仁,杜十娘得到了自由,但她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虽然她始终未寻到自己的良人,但是我相信,杜十娘一定不会为自己所做的事后悔,哪怕时光倒流,她的选择依然不会变,因为她选择的从来都不单单是"李甲"更是自己的"理想"。她自小在教坊的司院里长大,她最大的理想就是走出去,不屈居于人下,活的有尊严。

杜十娘的命定结局

对杜十娘的了解越深,越能明白她的结局是早就注定了的,无论她当初遇见的是谁。

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中国的封建男权社会中始终存在。《礼仪·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由此可见,千百年来,女性始终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的,几乎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杜十娘自小在妓院长大,她本身的职业便是为男性而服务,虽然她有向往自由之心,想要活得有尊严,但她仍然逃脱不了大环境对她的影响。在男权思想的局限下,她只能选择依附于李甲来换取自由,她不过是把自己从无数人的附庸变成了李甲的附庸。在小说的最后,杜十娘曾说她本来打算用百宝箱来"润色郎君(李甲)之装,归见父母,或怜妾有心,收佐中馈"。可见,杜十娘很明白李甲不可能只娶自己一人,即便娶了也不可能让她做正室,所以,她只是说"佐中馈"而不是"掌中馈"。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所孕育的女子,其结局早已注定,因为她与之对抗的是整个时代。

笔者斗胆猜测,"节操观"也是导致杜十娘投江的原因之一。宋代,朱熹强调"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加之宋明理学的兴盛,致使女子的贞洁之风大盛。如果,杜十娘在妓院中被鸨母卖给孙富,杜十娘或许还不会有这么大的反抗,说到底她本来就是李甲用钱换来的。在明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有很大的提高,"富商"的地位毫不逊色于"读书人",因此,"钱"在世人心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金钱交易"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不管交易的对象是物还是人,在人们看来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李甲才会觉得将杜十娘转手卖给孙富并没有什么不对,甚至还说是为了杜十娘好。从良后的杜十娘,自许为李甲的人,甚至在未从良时杜十娘都在有意的为李甲守身,李甲卖人这一举动在杜十娘看来实在是巨大的讽刺和侮辱,她深知在这样的男权社会,未来如果没有李甲的庇护她会得到怎样的对待。可以说是这个时代逼死了杜十娘。

虽然杜十娘最终投江而死,但这毕竟是她自己的选择,这时的她才无愧于"自由人"的称号,值得后人称赞"独谓十娘千古女侠"。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