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左良玉(明末左良玉)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81更新:2022-08-20 10:05:24

南明弘光朝廷成立后,马士英和阮大铖把持朝政,百姓苦不堪言,左良玉挺身而出并进行"清君侧",成为影响时局的重大事件。

然而左良玉"清君侧"为民除害的行为却以失败告终,并且成为了弘光朝廷覆灭的导火索。

燕王朱棣以微弱兵力"清君侧"成功,并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拥有雄兵近百万的左良玉却失败了,并致使自己死亡,明朝加速灭亡的悲惨结局。为何会这样呢呢?接下来我们不妨回溯一下这件事,细细探究导致这一结局的原因。

明朝从朱元璋开国时,就强化专制皇权,严防武将,大兴党狱,使得明朝武将毛骨悚然。朱棣称帝后,完善内阁制度,实行"文臣治国"的政策,通过文臣制约武将,统治者的行径使得大明王朝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体制。

武将在一个王朝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这一角色一直却在明朝朝政大权的边缘,这样的情形势必在武将的心中积怨已久。

东林党复社人士与马士英、阮大铖集团之间的党争"生生不息",左良玉看似与他们之间的争斗无关,实际上不然。

左良玉之所以有如今的成就,离不开一个人的知遇之恩——东林党人候恂。因此左良玉一直对东林党人颇有好感,并且与东林党人李邦华、袁继咸等人也有往来。在马士英和阮大铖看来,左良玉早就具有东林党的色彩。打压左良玉就是打压政敌东林党人。

此外左良玉与阮大铖早已有矛盾。左良玉的军队有一次无奈溃败时,阮大铖大呼左良玉为贼,而左良玉对于阮大铖的言行十分气愤。可见,即使左良玉与东林党人毫无瓜葛,左良玉和马、阮集团也不会有友好往来的情形。在左良玉看来,既然如此,与其被动挨打,何不奋起反击。

《南明史料》载:"太子一事,朝廷之上皆曰伪,草野之间皆曰非伪;在内诸臣皆曰伪,在外诸臣皆曰非伪。"

弘光帝、马士英等认为太子是假冒的,并对北方而来的太子进行了审问,并对外宣称太子是假的。然而,会审疑点重重,且马、阮集团以来,政治日益腐败,百姓苦不堪言。

而“太子事件”无疑为百姓的心中埋下了希望的火焰,使得百姓心中更加相信这是弘光帝和马士英之间的阴谋,以便陷害太子保住帝位及权势。于是就有了上边史料的记载。

而左良玉也洞悉的百姓的这种心理,并认为此时东下,定能民心所向。

左良玉在外部的压力和内部将领的推波助澜下,迫不得已不得不出兵。

首先是大造舆论。

1645年3月23日,左良玉亲率八十万大军,大发檄文。伪称先帝太子密谕,以"清君侧"为由,解救太子为名,以此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讨伐马士英,挥军东下。同时临行之际,下令将武昌居民屠戮一空,直言"不留一物于贼",颇有破釜沉舟的气势。

其次,争取时间。

为了麻痹马、阮集团等,争取东下的时间,一面举兵东下,一面恭祝马士英的生辰,使得马士英始终不能确定左良玉的真正用心。直到左良玉的军队到达九江拉拢袁继咸的时候,马士英才震惊惶恐。

然后,获得东林党人袁继咸的支持。

1645年4月1日,左良玉军至九江,邀请东林党江督袁继咸舟中相见,以往获得东林党人的支持。左良玉拿出“皇太子”的密诏,力加斥责马、阮集团的罪行,并结合形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得袁继咸被迫同意"清君侧救太子"。

袁继咸则认为"皇太子"真假未定,密谕空穴来风,并不对左良玉的言行所打动。但仍然向左良玉下拜,请求他们"爱惜百姓"。左良玉正色回应道:"马、阮集团苦民久已,百姓早就怨声哀道,我要争取人民的力量,怎么会迫害百姓呢?"随后拿出"檄文"以表态度。

袁继咸回城后,随下令坚守九江,禁止左军急进城。不料其部下张世勋已经与左部将领勾结,趁夜火烧全城,顿时城中大乱,袁继咸率众无奈出城,不料反被被左良玉趁机攻入城内。

接着,被气绝身亡。

袁继咸被左良玉俘虏后,左良玉一再表达自己没有推翻弘光帝的意思,袁继咸不为所动,反而对其严加斥责,大肆辱骂。

此时左良玉早已身负久病之躯,又不被东林人士理解,终于在四月初四,吐血而亡。左良玉死后,他的"清君侧"事业,在此时可以说就已经失败了。但由于他的儿子左梦庚不愿放弃执意东下,清君侧的事业还在继续。

最后,其子左梦庚代替左良玉,继续"清君侧",兵败板子矶。

左良玉死后,他的群臣诸将,推举其子左梦庚为留后,将袁继咸扣押船中,继续引兵东下。先后攻占彭泽、东流、安庆等地兵锋直指太平府,但最终在板子矶被黄得功率众击败,"清君侧"至此彻底失败。

1、凭借兵多,盲目自信

众所周知"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左良玉虽有八十万的兵马,但是其将士良莠不齐,且军纪败坏。”

《弘光》书中曾有一段对话,大致意思为,崇祯十六年,左良玉再一次进军中,士兵公然违反军纪,对沿途的村庄进行了奸淫掳掠,左良玉熟视无睹。

足见其部下士兵德行之丑陋。左良玉死后,左梦庚既没有治军之才,也没有统帅之能,难以服众,更加不能有效的约束部下。这帮乌合之众,板子矶一战便被黄得功打的屁滚尿流,可见这八十万军队的战斗力之差。

左良玉虽有八十万人,看似底气十足,殊不知其战斗力之差令人堪忧。

2、不得民心,文臣制约武将的理念深入人心

尽管马士英和阮大铖集团不断的打压东林党复社人士,但是东林党人士从来没有对利用左良玉的军队抗衡马、阮集团抱有幻想。

张自烈也曾对袁继咸说过:

"国内外对良玉长久占据上游,使正直的人不遭受灾祸,寇贼不敢放肆,都是他的首功,良玉从此成了尾大的形状,其它镇从此留下跋扈的趋势,罪恶再不能安身以安定朝廷呢!"

可见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仍然拘泥于传统的政治伦理观念,对于武将的帮助还是嗤之以鼻的。袁继咸严令不许在九江的左良玉部队进城,或许也是其中一大缘由。

所以说,尽管左良玉在起兵前,洞悉了百姓对于"假太子案"的心理,并造大舆论,企图获得袁继咸等东林党人和社会上的文人志士的支持。但是从结果看,却回应寥寥,使得他的军队处于孤立无援的艰难惨境,不得民心。

3、政治嗅觉不灵敏

首先军队难以约束,仓促起兵,造成东下时机错误。其次当时清军南下,外敌入侵,应当以抵御清军为首要任务。然后,马士英和阮大铖把持朝政,一向对左良玉防备甚严,并斥为叛逆,使得左良玉处于不利地位。最后江北诸镇和马、阮集团有着共同的利益,同时畏惧南下的清军,直接响应马士英号召,率兵讨伐被视为叛徒的左良玉。

左良玉起兵东下的同时,清兵正在南下步步紧逼,在江北等地攻城拔寨。清军的所作所为,左良玉不可能不知道,那为何还选择东下呢?

当时的弘光朝廷许多的官员普遍认为,清军虽然在江北地区磨刀霍霍,但是在短时间内还不会渡江,况且北方的清军善于骑射,短于水战。即使是当时的马士英、阮大铖也认为偏安江南也是颇有信心的。

当陈洪范被清军打的落荒而逃,孤身回南京复命时,马士英不仅自己丝毫不慌,而且令皇帝下旨安抚民心,使得老百姓也认为清军不可能迅速南下。可见清军南下在当时的军民心中,毫无大敌当前之感。左良玉也对清军颇有幻想,认为清军南下,马士英、阮大铖要抵挡清军,左良玉可伺机顺势进军南京。

前有左良玉起兵东下,后有清军南下,使得明朝的弘光政权处于极端危险的情形中。"时左兵东下,士英尽撤江北劲兵,堵据上江",这就使得江北防线空虚,清军长驱直入,一路披荆斩棘。此时无能的马士英偏偏无视江北防线,执意调走江北防军黄得功、刘良佐阻击左良玉军队,使得清军捷报连连。

马士英和阮大铖甚至有借清军之手剿灭左良玉军队的想法。《南都大略》载:"左氏(良玉)复下破安庆,尽杀阮氏。大铖等遂谓与左氏之来,不若虏来,我且用虏以杀左氏,并杀王之明以绝其望"。

而左良玉在九江吐血而死后,其子左梦庚虽然继续向南京进军,但军心早已溃散。最终左梦庚的军队在板子矶被黄得功率众击败。随后在清军南下的时候,左梦庚率众二十余万投降清军。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左良玉对清军削弱马士英和阮大铖的实力抱有幻想,而马士英和阮大铖无视江北布防,无知的以为可以借助清军剿灭左良玉军队。最终"鹬蚌相争,清军(渔翁)得利",清军在明王朝的不断混战中频频得利,并且又有源源不断的明朝降将前去投奔,这无疑助推了弘光朝廷的灭亡。

左良玉"清君侧",铲除腐败的马、阮集团,解救被迫害的东林复社人士,看起来有一定的正当性。但左良玉在清军南下的情况下仍然执意"清君侧",不但未能未能除掉马、阮集团,为民除害,反而使得清军隔岸观火,趁火打劫,反而加速了弘光朝廷的灭亡,致使身死国灭的悲惨结果。

参考文献:《明史》、《南明史料》、《南都大略》等。

左良玉的结局如何?南明灭亡后他到了哪里?

感谢悟空问答官方邀请!左良玉死于反叛南明政权的路上,因此,南明没有灭亡的时侯,他已经死去。

左良玉是崇祯帝时期崛起的军阀之一,他自崇祯十二年以后长期拥兵自重,蹂躏地方,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割据政权。但由于其实力较强,明王朝又必须依仗其剿灭农民起义军,因此,对其一味姑息迁就。南明弘光帝登基时,他坐镇巢穴武昌,扼守南京上流,对弘光帝不屑一顾。当弘光帝即位的诏书颁布到武昌时,他拒绝承认,后来在湖广巡抚何腾蛟、巡按黄澍等人的劝说下,才勉强奉诏。由于弘光帝是依靠马士英会同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和刘泽清四镇拥立称帝的,而左良玉并没有参与定策之事,因此,他被弘光帝摒弃在权力核心之外。这样一来,更加激起了左良玉的不满,“心常怏怏,益桀骜”。与左良玉怀有同样不满情绪的湖广巡抚黄澍,看到弘光帝对马士英及四镇日益器重,于是借左良玉与弘光朝廷猜忌日深的机会,拜投左良玉门下,企图以左良玉为后盾,借以提高自己在弘光朝廷内的地位。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他肆无忌惮的向马士英开炮,其实是借题发挥罢了。

公元1645年三月,李自成大军在清军的追击下进入湖北襄阳地区,左良玉早在崇祯年间就数次被大顺军打的毫无招架之力,此次李自成虽是败退而来,左良玉仍然不敢同大顺军作战,干脆拉起队伍,顺江东窜。恰巧当时的南京城内正为假太子、“童妃”等案闹得满城风雨,马士英的执政又遭到官绅百姓的强烈不满,正好给了左良玉避战东下的借口。三月二十三日,左良玉伪称奉先帝太子密谕前往南京救驾,以讨伐马士英为名,向南京进军。临行之前,这个祸害武昌的乱臣贼子下令把武昌居民屠戮一空。

四月初一,左良玉兵至九江,邀请江督袁继咸到船中相见。左良玉从袖中取出假的皇太子密谕,要求袁继咸与他一同前往南京“清君侧,救太子”。袁继咸认为皇太子的密谕真伪未定,不同意左良玉的作法。并向左良玉厉声说道:“先帝之旧德不可忘,今上之新恩不可负”。左良玉一再表示没有推翻弘光帝的想法,仅是为了相救太子,铲除奸臣。但袁继咸不为所动,命令部下坚守九江,不许左良玉大军进城。然而,不料部下张世勋早已与左良玉私下勾结,夜间纵火焚烧全城,顿时大乱起来,左良玉大军乘势攻入城内。袁继咸见大势已去,决定一死了之,但被左良玉掳入船中,袁继咸接着投水自尽,又被救起。左良玉再三保证并没有推翻弘光帝的意图,要袁继咸一道东下“调兵护将”。袁继咸无可奈何,只得同左良玉相约严禁烧杀抢掠。正当左良玉准备由九江东下南京时,四月初四日,左良玉“以久病之躯,恸浔变之惨,一时殒命”。这个报国无方,害民有术的割据军阀终于死在了叛变朝廷的路上,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报应。

左良玉死后,其子左梦庚袭位,带领叛军继续东下。但一直尾随大顺军的清军已经一部占领了南京,另一部追到江西九江和江北的湖北州县。左梦庚当时拥兵数万,实力尚强,既不敢迎击西来的清军阿济格部,也不敢东下与占领南京多铎部交锋,甚至不愿南下江西暂时避开清军主力,竟于五月十三日向清军阿济格投降,一同降清的还有与左良玉狼狈为奸的湖广巡按黄澍。而明朝江督袁继咸因为被左梦庚扣在军中,一同成了清军的俘虏。他在五月二十日的绝笔信中写道:“臣在坎困中,不能申包生之义,惟有矢文山之节,以一死报二祖列宗,且不敢负所学也!”六月初三日,袁继咸被清军押着参见英亲王阿济格,他坚守臣节,长揖不拜,阿济格极力劝降,答应他“仍做九江总督”,遭到断然拒绝,最后被押解到北京英勇就义。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