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陈凯歌的电影道士下山(如何评价陈凯歌的电影道士下山)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795更新:2022-08-19 16:59:46

我们姑且用何安下所说的解脱来命题,今天只说周西宇临死的一个片段。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道士下山》中最后一段为:周西宇中了枪,生命奄奄一息。何安下背着他去找如松师父,这时光明寺的僧众正在吃饭。

如松:“你来做什么,背的是什么人?”

如松师父所问,即是禅门中常见的对答,如六祖初拜五祖,五祖问曰:“汝是何方人,欲求何物?”看似平常的问话,其实很有玄机,禅门讲顿悟,接引门人便要先找到下手处,以此契合来人的根基,师父此问便是要找到对治的方法。若上来就是一句,不必多言,我都知道了,如此会让大家觉得如松是一位高人,有神密感,实则不然,就是很普通的表达真实,这里讲的是一个“缘”字。

何安下:“他是我师父,他快要死了,我想让你救他,帮他解脱。就是死,也让他高高兴兴地死。”

何安下直明来意,这里所说的救,其实并不是治伤救命,何安下也明白已经没救了,如果是求生,应该去找大夫,而非庙里,所以后面又说帮他解脱。死得不留遗憾,不痛苦,求一个临终关怀。这里给出一个大命题:解脱,同时也说明师徒二人虽都是道士,但面对死亡,和我们常人一样也无法做到不死,也被生死系缚,这个问题就交给了如松来回答。

如松暼了一眼,不为所动,悠然饮茶,僧众依然吃斋。

何安下大喝一声:“师父!”

如松:“没看见大家都在吃饭吗?背他先去洗洗再说”

面对一个突发事件,如松及众徒表现都很平常,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无动于衷,是在故弄玄虚,假装镇定,也可能是剧本的表现手法,表达何意?我们或许会认为是见怪不怪,见得太多了,也就免疫了,慢慢就没啥感觉了。是不是这个道理。但是不能这么理解,这里告诉我们的其实是如何看待“无常”,无常就是无有恒常不变的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如松一众和平常一样正在吃饭,突然就有人闯进来说有十万火急的事情,想一个问题,如果有人喊“起火了”,如松师父会怎么做?修行之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处到定境,就是泰然处之。

如松用完斋饭后来找他们。

何安下:“如松师父,他一直躲开江湖,忘记恩仇,最后还是死在恩仇上。他这口气,咽不下去。”

如松:“一口气都咽不下去,还谈什么解脱。”

如松舀了一瓢水,泼在周西宇身上,他将瓢扔在地上,瓢快速地在地上转动起来。

如松:“施主,命运就像那瓢一样,触着即转,上天于我们就是那掷瓢的手,要是悟到生死轮回,无非花开花落,心有定境,不住因果,还有什么不快乐?”

何安下转述周西宇的话:“师父说他懂了,一切都只不过是“随缘而转”,师父说谢谢!”

何安下和如松对话简单明了,如松并没有直接回答如何解脱,而是通过对瓢的一顿操作来告诉他答案,把瓢比作命,把用瓢舀水-用瓢泼水-扔瓢-瓢转来演示命(瓢)在运(手)的作用下而发生变化,“触着即转”这里并不单说瓢的旋转,而是瓢的几个转变状态,比喻人的不同境遇,以为是天在操纵,其实不然,是你的手,就是你自己。而瓢就是他不能放下的东西,放下手中的瓢就是解脱。这里的解脱并不是出离生死、三界的解脱,而是出离现在的境界。

佛家讲世间万事万物就是缘起生灭,生死只是一种现象,就如同花开花落,有生必有死,花开必有落,执着生死,逃避生死到最后都无济于事,要解脱烦恼,出离生死束缚,必须在心地上下功夫,“心有定境,不住因果,”因果也是境界,六祖讲:“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不住因果,并不是不受因果,佛家正是因为讲因果,所以才不坏因果、不住,不昧因果,因智慧而明了,何因得何果,所以修行才有下手处,因缘果报是生灭的,所以不去执着。我们就是因为贪执外境,才受种种苦,有人说有乐,如松说的还有什么不快乐,其实是对治他现在的苦,如果你说乐,就会用苦对治你的乐,那么到底有没有苦和乐呢?

随缘而转,告诉我们并没有一个主宰命运的东西,也没有一个造物主,所以缘生法可以破除命定论、有神论、乃至自然论等等,自然论怎么理解,宇宙万物是怎么来的?一步一步地倒推,最后实在找不到那个根本因,那就是无缘无故,没有因缘,自然而有。懂得随缘而转就能当下解脱么?既然万事万物都是随缘而转,那就要懂得放下(注意不是放弃,很多人认为佛家消极避世就是因为要我放下)我不追求了,不执取了,放下的到底是什么?

最后,周西宇说还想见一个人,如松说:“在你的心里真的没有见到么?”此时画面一转,查老板出现在镜头前,周西宇安详而去。如何理解如松师父的这句话。简单来说,你想见的那个人就在你心里,不用到外面找。外面有没有,有,如果心里没有,外面也找不到,为什么?因为你不认识。心里没有这个种子,你见到了也只算是缘分。一面之缘,就是此次见面这件事产生的缘生起了一样东西,他的影像(样貌、音声等就成了种子藏在你心里),每见一面,他的影像(样貌、音声)就从你心里提出来然后再存一遍,如此不断的加深、刷新,如此而已。

如何评价陈凯歌的电影《道士下山》?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关于这部《道士下山》我看过的感受分析如下:

何安之,无处安放的自己。一个被遗弃的孤婴,暗示着寻找内在父母与自我的线索。在寻找过程中将上山下山、出世入世、道教佛教做了完美的融合。最最重要的是个人内在自我的完善与成长,体现在三方面的分离中。

1.与父母分离

安之赢得了比赛却被赶下了山,师傅的良苦用心在影片的结尾做了表面的升华。嘴要甜,手脚要勤快,功夫不能丢。父母对子女的谆谆教诲如此,这是入世的必备条件。安之逮谁叫谁师傅正是内心寻求父母,而在言语上的体现。“不择手段非豪杰,不变初衷真英雄”,工具是一时的,内心的目标一致,用工具行动,会成为完善的个人。

刚入世的安之为了吃荷叶鸡而呈现的一系列行径,其中的递进关系:“你给我”;“你送我”;没办法,我只能抢了。“功大于理”,能力胜过其他:在范伟为了追回荷叶鸡而不小心落水被救后,关系的反转体现的淋漓尽致。安之对内心父母的追求有了现实人物的存在感。接下来就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节了:儿子想睡师娘,但是现实中的竞争对象不是“父亲”范伟,而是范伟的弟弟—师娘真正心仪的对象。

再看范伟的弟弟,与其说是他对嫂子的爱意,不如说是对“父亲”哥哥角色的攻击与反抗。嫂子抢走了哥哥,或者说哥哥抛弃了他,所以他要报复,甚至不惜用杀害他哥哥的手段。其中穿插的金钱的影响我理解为更好的接地气。值得考虑的一点是电影中弟弟是个偏中性的角色,对哥哥的认可度不够,还是认可哥哥而想让自己嫁给哥哥?

安之暗害了师娘与二叔以后,寻求佛陀的庇护与解脱。如松方丈的话句句经典:“是对还是错我们真分辨的清吗?”“知道疼就好,还有心。”“粥要自己盛,心要自己找,找到心了佛陀可以帮你安。”内在自我成长的开始。

后期离开医馆时范伟父亲一样安详的“走吧走吧”是安之成长过程中与父亲的成功分离。

彭爸爸为了让儿子彭七子当掌门,手刃儿子的最大竞争对手赵心川。彭爸爸如此在意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是赶走了拦路虎郭富城才得以继承掌门。赵师兄的出现我认为是彭氏父子心目中关系轮回的一个体现:为了想当然的传家宝—功夫在家族中的传承而上演的一出戏,但是无疑是安之成长过程中一段完美的衔接。

2.与自己分离

三分之二的重点桥段在讲述安之内在自我的成长:彭七子跟安之吃了一只动物,这只动物特别的地方在于它是吃竹子长大的,也就是纯天然的素食野味,按理说应该非常健康才对,但是结果呢,吃下去后两人都中毒了。彭七子说:动物的心有毒,也就是两人吃了恶念,或者是两人的恶念被勾起来了。然后戴着丑恶的嘴脸他们去偷郭富城的功德箱。安之看彭七子时,看到的是好几幅偏正常的嘴脸,每一副嘴脸都没有现实中他俩的嘴脸丑陋。要是知道自己有多丑的话可能就不出去了。心里有恶念的人嘴脸丑陋而不自知!

彭七子与安之偷功德箱的故事中另一重要人物-彭爸爸的师弟郭出现了。落花也好,残叶也罢,终其一生都扫不完。恶念一直会出现,重点是我们能不离不弃的去扫,不嗔不怒的去看待它,容许它的存在。天地有大明。

郭接纳安之留下,传授的是对状态的感悟。彭爸爸知道郭的存在后,内心的自卑感显现,非要找郭比武。此时我们才知道,最厉害的武功不是九龙合璧—隔空打牛,而是猿心计。前者是接力打力达到效果,量变的变形发展;后者则是升华的质变,用速度影响质量。练武是修行,猿心计武功是练习与天地日月融合的修心。再次强调修心的重要性。

彭爸爸出场总是带着一把伞,除了作为工具外,我理解的是,伞可以挡住至柔的水,水能洗掉、流淌掉所有的尘杂。这是对彭爸爸阻抗改变的表达。最后郭击败彭爸爸靠的也是水与月亮的联结与力量。给予水两个对抗的力,水会自行化解。

彭七子知道医治父亲的不仅仅是良药,更关键的是郭的消失,将父亲心理上的压力拿掉。所以他去杀郭。传说修身养性到一定程度的人会有预见性,郭可能预示到了自己的劫难,所以将心法:不离不弃,不嗔不怒传授给安之。

查老板的角色的出现惊喜颇多,我认为这是影片中最最出彩的角色。他为了吸食鸦片被戏班开除而参军,在战场上认识了郭。残酷的战场逼疯了查,对查有了投射情感的郭助人心理凸显,带着查归隐山林寻求自我圆满。与日练,与月练,与天地阴阳一体,就像人的两面的完美融合。我理解为自我善念、恶念的共同成长,更关键的是郭的成长解脱极大的依赖了疯子查。双方都重新活了一次。我们感谢求助者或者是世界上奇葩的存在,帮助我们解放思想与见识。要不是第三段情节的出现,我都快开始怀疑郭是不是精神分裂了。

出山后查继续演戏,行云流水的表演中反映的扰动、安抚,继续扰动、安抚~逐级而上。掌控好节奏,理清思路、预知对方的步调···优美的身段中完美的咨询技巧的展现。

安之带将死的郭去寻求如松的帮助,郭想见查老板,安之想让郭解脱。如松淡然:“上天如掷瓢的手,随缘而转。”“生死轮回如同花开花落,你真的看开了吗?”“一口气都咽不下去还谈什么解脱”“你在心里真的没有看见他吗?”一、如松用水把郭的那一点混沌给冲走了。二、自我成长完善中除了与父母分离外,还要有与自己的成功分离。

3.与社会分离

查知道郭死后前去复仇前与军阀的对抗与表现,一开始我在怀疑是否违背了“不嗔不怒”的宗旨,后期反思这是查内心强烈冲突的具体表现,应激后的正常反应状态。如果没有这一场表演战争宣泄情绪,在与彭爸爸交锋前查老板的心静不下来,必定就败了。

交锋前彭爸爸一句“还要麻烦你来请我”,因为有了恶念才会意识到善念的存在体现。

在这一故事中,安之扮演的是绝对的观察学习的角色,查老板才是真正的主角。因为安之下山不久,社会化不深。而查则是从社会这一油锅中炸过两次的社会人了,查最后带着安之复又上山入林,体现的与社会分离更有说服力。

安之一口咬定是彭爸爸枪杀了郭,查老板的态度“我要你亲口告诉我谁杀了郭”前者的主观臆测与后者的客观看待问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后期软弱的彭七子强调是自己枪杀了郭,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彭七子渴望其父亲的认可,并且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意味。

4.不离不弃,不嗔不怒

“坏人作恶,好人沉默,沉默也是作恶。”对社会行为的评判中自己所站的位置是否中立。

安之下山之前,在山上纯真的环境中修的是行,下山后在社会中开始修心,这是人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过程,愿我们都早日成长完善!

善念也好,完善的个人也罢,最终都体现在正常人的生活中,这一宽广的胸怀与状态、就向大自然一样,容纳得下世间万事万物。重要的是在修身、修行、修心的过程中我们怀着:“不离不弃,不嗔不怒”的心态。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