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动物物种(全球最大的动物物种)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871更新:2022-08-18 22:22:26

2009年,在日本濑户渔港发现了一条巨大的虫子,当时这条虫子正躲藏在一艘系泊筏的漂浮物中。

被发现的时候,虫子已经长到了3米,体重近一斤,拥有673个环节,它就是世界上最长的多毛类动物——博比特虫!

博比特虫,是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亚纲,矶沙蚕目,矶沙蚕科的一种虫类。它们体形惊人,在全世界的温暖海域都有发现。

早在19世纪,海洋学家就已经认识到它们是体型最长的多毛类动物。其体长最长可达3米,但是观察到的平均长度为1米,呈圆柱形,圆柱直径或者说体宽为2.5厘米。

但科学家们相信,如果生存环境适宜,并且没有天敌的干扰,博比特虫有可能长到5米长。

博比特虫具有漂亮的彩虹色,常在夜间活动,它们寿命很长,主要生活在10~40米深的海底。

博比特虫大部分时间都将自己埋在海底的沙子里面,仅把身体的一小部分伸出沙外;这些美丽的虫子伸出来的部位上长有5个触须,能够灵敏地感知猎物,它们的晚餐通常是小型的蠕虫和鱼类。

如果猎物稀少,它们会取食海草或其他海洋植物,也会清除藏身处周围的少量腐烂食物。博比特虫也被誉为世界十大牙齿最奇特的动物之一。

博比特虫的进食器官十分复杂,被称为“咽头”,能由内向外翻转,就像手握成拳头再张开一样

。在其末端具有锋利的下颚,一旦猎物被抓住,博比特虫往往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斩为两段。有时候人无意中接近,也可能遭其“毒口”。

捕到猎物之后,博比特虫便立即躲进自己的洞中进食。如果最初仅仅是被咬伤,它们就会被拖入博比特虫的洞穴里,遭受噩梦般的折磨。

博比特虫利用5根触角探测途经的猎物,使用名为咽腔的无上肌肉口器捕捉它们。

它们具有很强的攻击性,超快的速度和超强的攻击能力能够将鱼类瞬间撕成两半,这对猎物来说,或许是最痛快的结局!

据该男子讲述,博比特虫应该在鱼缸中隐藏了两年,但由于它一直藏在岩石里,只有晚上才出来捕食,再加上行为比较隐秘,所以一直未被发觉。

直到后来,他突然注意到鱼缸中珊瑚虫一夜间全部消失,鱼的数量也不断减少,才花费时间监测鱼缸的变化,最终找到罪魁祸首。

最后通过彻底的检查,人们发现罪魁祸首是一条硕大的博比特虫。水族馆的管理者马特·斯莱特说:“有东西在大肆吞噬珊瑚,但我们对其一无所知,我们还发现了一条受伤的刺尾鱼,于是我们设了陷阱,但到了晚上就被撕开了。

虫子显然把陷阱搞坏了,诱饵里放满了钩子,估计也在它肚子里了。”

博比特虫又名矶沙蚕,虽然它长相怪异,但既然是沙蚕的一种,那么应该也可蒸可炖,可煎可炸,或焦香可口,或清甜香滑。具体味道还需要等后人努力去发现。

如果上图的生物出现在了你的餐桌上,你会选择什么处理方式?

核聚变如果是不可逆的,那么宇宙是否最终也会被消耗完毕?

核聚变如果是不可逆的,那么宇宙是否最终也会被消耗完毕?

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内,包括众多科学家在内,都认为宇宙是无边无际且是永恒存在的,这不单单是我们的认识水平决定的,也不是由于我们掌握了相关确切的证据推测出来的,反而是由于我们的思维惯性引导出来、然后易于理解和接受所假想出来的一个结论。

直到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以后,在其推导出来的引力场方程中推测出宇宙应该是一个不断膨胀的状态,然而鉴于整体科学界包括爱因斯坦本人认为宇宙应该是一个均匀的“静态”宇宙,于是他在这个方程中增加了一个宇宙常数,借以修正和平衡这种宇宙的动态变化。

然而科学的巨轮始终滚滚向前,当哈勃在长期对河外星系进行观测时,以非常准确地事实证明了宇宙红移现象的发生,表明遥远区域的星系正在不断地远离我们,而且退行速度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成一定的正比关系,这种现象在爱因斯坦亲自观看之后都觉得非常震惊,于是不得不将引力场方程中的宇宙常数删除。后来,科学家们又通过大量的观测研究,认为星系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动,被拉长的是宇宙空间本身,于是宇宙膨胀理论逐渐成为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而且,科学家们通过宇宙膨胀的事实,通过时间的倒推,在测定宇宙年龄为138.2亿年的基础上,认为现有宇宙所有物质和能量的来源,都基于138.2亿年前的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的奇点大爆炸,在此基本上奠定了宇宙标准模型的框架,所有星体的发展和演化都遵循着这个标准模型,从目前来看,还没有违背这个模型的任何证据。特别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氦原子丰度的观测,从不同层面完美地印证了相应参数条件下模型对于宇宙演化的途径和结果,成为人们了解宇宙的过去、探索宇宙的现在,以及预测宇宙未来的重要标尺。

根据宇宙标准模型,在大爆炸发生之后的瞬间,宇宙空间急剧膨胀,在1个普朗克时间就扩张到与现有宇宙差不多的级别,只不过在早期时整个空间中充斥的是大量光子和夸克等基本粒子,随着空间膨胀和温度的下降,才逐渐形成质子、中子和电子,直到大爆炸之后的38万年时间里才形成原子核结构,这个时候光子才从一片“混沌”中逃离出去。在宇宙中最先形成的第一批中性原子中,由于氢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氦原子核中只有2个质子和2个中子,它们是形成的条件最为“宽松”,因此早期宇宙中最多的元素就是氢,占比达到70%以上,其次是氦,占比约为28%以上,以氢和氦原子为主的早期星云,成为以后恒星聚合的最主要物质来源。

在此后的2亿年时间里,这些星云物质在引力作用下开始缓慢聚合并发生塌缩,逐渐形成恒星。由于氢元素的占比非常高,而且发生核聚变的条件最低,因此,宇宙中第一批恒星是依靠消耗氢原子维持恒星形态并且向外释放能量的。大多数的恒星只能持续进行氢元素的核聚变,还有少部分能够进行氦元素的核聚变,仅有相当少的大质量恒星可以持续进行接下来的反应,一直到聚变形成铁元素为止。在大质量恒星生命晚期,随着超新星爆发,巨大的能量和温度推动了比铁原子序数更大的元素形成,为以后宇宙其它星体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剩余的恒星核心继续发生塌缩,最终演化为中子星或者黑洞。

从以上宇宙星体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出,推动着这个演化过程的主要因素就是能量。按照能量守恒定律,宇宙中的能量总量应该是不变的,但是别忘了宇宙空间正在膨胀的事实,能量密度肯定会在膨胀时不断降低,因此,无论是从热力学的熵增理论,还是从随着空间的拉大所引发的物质相互引力的逐渐变小,都有可能使最终的宇宙所有物质之间再也没有任何信息联系,宇宙逐渐热寂,或者说处于大冻结状态。

以上是第一种宇宙的终点,还有第二个是大撕裂。在暗能量的持续推动下,物种空间一直处于加速膨胀状态,最终结果使得宏观和微观世界的所有物质都被撕裂,连基本的原子都将不复存在,宇宙的结局就会消亡。

当然还有第三种观点,就是大挤压,主要猜测是暗能量会随着空间膨胀到达一定程度后,对拉扯空间的作用越来越弱,万有引力和暗物质对物质的吸引作用重新占据上峰,宇宙中的物质就会慢慢发生收缩,最后所有物质都挤到一起,最终又回归到奇点的状态,迎接新一轮宇宙大爆炸的到来。

至于以上三种宇宙结局,从目前来看都是猜测,很难在短期内找到足够和有效的证据加以证实。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宇宙也和任何生命体一样,有生,有长,当然也会有死亡,而死亡也极有可能是重生轮回演化的必经之路。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