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死后被鞭尸吗(多尔衮争帝失败)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102更新:2022-08-11 18:21:29

“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边疆。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清朝乾隆皇帝

若要问清朝入关并定鼎中原的最大功臣是谁,睿亲王多尔衮当居首功,正所谓“厥功最著”。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与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是一奶同胞,皆为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大妃阿巴亥所生。

阿巴亥12岁入宫,13岁就被努尔哈赤册封为大福晋,要知道清朝的大福晋可是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皇后,是为后宫之主,掌管后金后宫。

作为一个既无资历又无子女的妃子,能在入宫不到一年时间就被册封为大福晋,可见努尔哈赤对阿巴亥的恩宠真的是无以复加,可谓是宠冠后宫。

也正是努尔哈赤对阿巴亥的宠爱,多尔衮和他的哥哥阿济格、弟弟多铎在努尔哈赤创立后金后被委以重任,三兄弟同列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

当时阿济格才15岁,多尔衮才8岁,多铎更是只有6岁,这样的年龄就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可见努尔哈赤对阿巴亥,对阿巴亥的三个孩子恩宠几何!

内有大福晋阿巴亥在后宫帮衬,外有努尔哈赤的重点培养,多尔衮的生活别提有多滋润。

努尔哈赤在世时,他是清朝诸皇子当中除四大贝勒和乃兄乃弟之外,领有牛录最多的一个,实力颇为强悍。

自身实力再加上母亲阿巴亥、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的势力,一时间多尔衮三兄弟便成为努尔哈赤时期最不容忽视的一股皇子力量。

隐约间已经拥有争夺后金大汗的实力,故而颇受包括皇太极在内的四大贝勒的忌惮。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多尔衮三兄弟拥有如此强悍之实力,虽未必有夺储之心,但生在皇家不是你没有夺储之心,别人就不会对你动手,有时候生在皇家也是身不由己的。

努尔哈赤驾崩后,多尔衮母亲阿巴亥被皇太极等几位大贝勒以所谓“帝遗言”为由逼迫殉葬。

皇太极为什么要逼死阿巴亥?无他,为了占据大汗之位并稳固之。

阿巴亥身为大福晋,理论上是努尔哈赤所有皇子的嫡母,包括皇太极。

借着这个身份,纵使皇太极登上大汗之位,阿巴亥也可以利用“大福晋”这个身份牵制皇太极,甚至帮助自己的儿子登上大汗的位置。

只有阿巴亥死,皇太极的大汗之位才能稳固,同时也才能控制住多尔衮三兄弟,将他们手中的势力化为己用。

由于多尔衮三兄弟尚年幼,且努尔哈赤生前也曾立下祖训“嗣君不可杀兄弟”,故而皇太极没有对多尔衮三兄弟赶尽杀绝,只是想法设法削弱他们的实力。

虽然多尔衮没有在权力争夺过程中受到太多的牵连,但是较之在努尔哈赤时期,多尔衮此时的生活却是不尽人意,颇受皇太极的猜忌。

依照常理,作为皇太极昔日争夺后金汗位最强的对手之一,皇太极即汗位后,多尔衮此生再无出头之日,大概率只能做一个闲散的王爷。

幸运的是,当时的后金还面对着一个强有力的对手,那就是大明。

与大明这个庞然大物争夺天下,相对弱小的后金最需要的就是联合各方所能联合的力量,多增加一份力量,在与大明的争斗中就能多增加一份胜算。

因此,对于皇太极治下的后金而言,最忌讳的就是内讧,一旦发生内讧,很有可能后金顷刻间就会被大明击败,迎来亡国的结局。

后金的力量本就与明军不成正比,尤其是满洲八旗,每一个八旗兵对皇太极来说都尤为珍贵,满洲八旗不但需要在与明军的作战中占据绝对的主力位置,且还需要压制住随时可能有异心的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可以说,满洲八旗是后金立国根本,满洲八旗一旦受损严重,后金瞬间就会变得岌岌可危。

多尔衮三兄弟手握的力量正是后金最为精锐的满洲八旗军,故而如若皇太极与他们发生争斗,最终损害的只有后金本身的国力。

所以对于皇太极而言,对待多尔衮三兄弟只能是继续重用,别无选择。

如此,后金所面临的极具压迫的外部环境,让多尔衮避免了成为一个闲散王爷,甚至是圈禁王爷的命运。

皇太极继位后,多尔衮虽然被皇太极所忌惮,但本身权势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为了后金,及后来清朝的国之柱石。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号大清,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列六王之第三位,时年仅二十四岁。皇太极更改官制后,多尔衮奉命统摄六部之首的吏部。

此时,多尔衮在皇太极一朝的权势达到顶峰,文臣武将的袭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贵胄都经他之手任命。

皇太极在位期间,多尔衮屡有战功,多次带领清军赢下至关重要的战役,为清朝​收服​蒙古、攻克朝鲜、占据辽东立下汗马功劳。

除此,皇太极更改官制、改革政府机构、重用汉臣等对清朝有着至关重要意义的政策,其中也都有多尔衮的身影。

可以这么说,清朝能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多尔衮功不可没。

1643年9月21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生前未立嗣子。

皇太极子嗣虽多,但由于生前并未颁下诏书明确哪位子嗣继承他的皇位,因此清朝内部陷入夺储之争中,最后矛盾集中在以皇太极长子豪格为首的正黄旗、镶黄旗和以多尔衮为首的正白旗、镶白旗身上,即豪格和多尔衮两人争夺帝位。

当时,豪格和多尔衮两人实力相当,谁也不服谁,委决不下,以至于几乎快引起刀兵相见。

刚才我们也说,清朝最大的敌人就是大明。

此时大明虽然因为松锦之战丢掉辽东,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明还是有灭掉清朝的实力。

一旦清朝内部发生内讧,上层统治阶级刀兵相见,大明突然派军攻来,别说辽东不保,清朝都可能不保。

故而,多尔衮与豪格为了清朝的国运,最终还是决定各退一步,谁也不去争这个帝位,而是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这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多尔衮虽然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但权势却依然不减,甚至较之以往更进了一步。

多尔衮背后的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再加上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部分宗室和将领的支持,使他成为顺治朝的摄政王,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一起​代年幼的顺治皇帝执掌朝政。

由于济尔哈朗背后的​势力​要远比多尔衮弱上许多,他能坐上摄政王的位置只是豪格与多尔衮双方妥协的结果,故而当时实质上多尔衮已是独掌朝纲。

1644年四月,多尔衮力排众议统兵入关,与李自成和南明王朝开始争夺天下。

当时,清廷内部多有人反对现在入关争夺天下,他们认为应该坐山观虎斗,等待李自成与大明拼了个你死我活后再入关。

但是,多尔衮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现在就是清军入关争夺天下的最佳时机,一旦李自成或南明一方稳定自身局势,那么清朝别说是入关争夺天下,恐怕都山海关都很难进,此时吴三桂答应归顺就是清朝入关的绝佳机会。

正是多尔衮的这一决定,最终让清朝得以入关并顺利定鼎中原。事实上,若是当时多尔衮没有强势要求入关,而是真的选择坐山观虎头,那么清军能否入关真的就要打上一个问号。

当时,以吴三桂的实力根本不足以抵挡李自成军,如果清军不去救援,山海关必定会落于李自成之手,清军若没有占据山海关,就不可能派兵大举进入中原,更不可能参与争夺天下。

之后,只要李自成军守住山海关,无论关内局势如何,这都跟清朝没有任何关系。

一旦李自成或南明稳定好自身局势,互相处于僵持状态,那么清军入关的机会可就是微乎其微的啦!就算能入,必然也是损失惨重,再无力争夺天下。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又再次力排众议,将清朝的都城从盛京迁往北京。

迁都北京这一决定,对清朝定鼎中原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决策。

当时清朝内部对迁都北京也是多有争论,有些人认为不应该迁都北京,他们害怕一旦南明或李自成军绕过北京攻下山海关,切断他们的后路,他们就会被一锅端,到那时皇帝、诸王和诸大臣都被俘虏,清朝瞬间就会土崩瓦解。

此时,多尔衮再次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迁都北京。

多尔衮认为要“以图进取”,必须迁都北京,只有占据北京才能进而统一全国,“以建万年不拔之业。”对于清朝而言,迁都北京显然是利大于弊。

其次是政治意义,北京毕竟是明朝百余年的都城,北京的紫禁城更是明朝统治全国的中心,在全国百姓的眼中具有非凡的地位。

故而当清朝迁都于北京,在很多人眼中也就意味着清朝从明朝的手中接过全国的统治权,这十分有利于加快清朝统一全国的进程,至少在舆论上占据先机。

当然,多尔衮迁都北京也是有私心的,简单地说从盛京迁都北京更有利于多尔衮掌控朝政。

盛京作为清朝的第一个都城,无论是清朝皇族,还是八旗贵族,在这里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多尔衮要想在这里对自己的政敌动手,会受到很大的牵制,完全会被束缚手脚。

但是,如果将都城迁移到北京,那么都城的​势力​都将被重新洗牌。

作为清军入关的最高统帅,多尔衮显然可以占得先机,至少北京城和紫禁城的“安全保卫工作”他可以牢牢掌控在手,只要能掌握都城兵权,多尔衮对付政敌不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自清朝迁都北京后,多尔衮的权势进一步扩张,直至最后与皇帝无二。

1644年九月,顺治帝从盛京到达北京,下诏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独掌朝纲,朝中事务皆由其全权做主。

次年,多尔衮权势再次更进一步,顺治帝再次下旨封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虽然加了一个“皇”字,但地位却已不可同日而语,说明他与皇帝的差距已越来越小,几乎已与皇帝无二。

多尔衮晋升为皇叔父摄政王后,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都要聚集到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

若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要去朝贺多尔衮。

1646年,多尔衮更是以“皇帝​信符​​收贮​于皇宫之中,调兵遣将需奏请钤印,十分不便”为由,将皇帝玺印放到自己的府邸,自此多尔衮虽没有皇帝的名头,却已有皇帝之实。

1648年,多尔衮再次向前进了一步,变成了皇父摄政王,自此登上了人生最顶峰的时刻。

没有了“叔”字,成为皇父,多尔衮的地位此时已不言而喻,皇帝的父亲地位能差吗?

其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

多尔衮“功成名就”后,他也没有忘记生母阿巴亥。1650年八月,多尔衮追尊生母太祖妃乌喇纳拉氏(阿巴亥),尊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祔享太庙。

然而,当多尔衮权势步入鼎峰,甚至有希望更进一步,成为真正的皇帝时,意外却发生了。

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不幸坠马,后医治无效于十二月初九日(12月31日)死亡,时年38岁。

多尔衮的死对于他的心腹来说是个灭顶之灾,可对顺治来说却是幸运至极。多尔衮以臣子的身份独霸皇权,更是逼迫顺治封他为“皇父”,如此举动,顺治岂能容他,又岂能不恨他?

当然,此时多尔衮虽身死,但是他的心腹却仍然占据着朝堂重要职位,北京和紫禁城的“安全保卫”工作都由他们统管,吏部、兵部等重要部门也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下。

故而,多尔衮死后的最初几个月,顺治帝为了安抚多尔衮的心腹,避免朝堂出现动荡,甚至出现威胁他帝位的事情,所以给予死后的多尔衮莫大荣耀。

多尔衮的灵柩运回北京后,顺治帝亲率王大臣缟服东直门外五里,迎多尔衮遗体。

之后,顺治更是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丧礼依帝礼。1651年正月,顺治又下旨尊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义皇后,祔享太庙。

除此,顺治还下旨晋升多尔衮的近侍詹岱、苏克萨哈为议政大臣,不仅对他们不降反升,且还让他们继续执掌朝政。

不得不说,顺治帝为了安抚多尔衮的心腹,真的是舍得下血本,不但让多尔衮真正成为了一个皇帝,还大肆晋升多尔衮嫡系集团的官员,将朝中一半大权仍然交予他们掌控。

当然,顺治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他们放松警惕,从而便于自己接下来实施将他们一网打尽的行动。

1651年正月,顺治刚刚下旨尊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义皇后不久,顺治动手了。

在叛变的多尔衮的贴身侍卫苏克萨哈的一份所谓的检举多尔衮曾意欲“谋朝篡位”的检举信下,顺治在济尔哈朗等王爷大臣的支持下,下旨剥夺了多尔衮的帝号,连同他的母亲及妻子的封典也全部剥夺。

更让人震惊的是,顺治还下令毁掉多尔衮的陵墓,把他的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

顺治这般举动,可见他对多尔衮真的是恨之入骨。想来也是,谁不恨夺自己皇权的人呢!

那么,多尔衮死后被清算,他的子嗣结局又是如何的呢?

多尔衮这一生,虽王妃众多,有名分可查的至少有10个妃子,成婚也早(多尔衮13岁时便与吉桑阿尔寨之女博尔济吉特氏成婚),但留着他血脉的子嗣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东莪格格。

关于东莪格格的记载,清史中只有简短的一个记载:

多尔衮去世后,东莪格格被交给信郡王多尼看管。

顺治虽然很恨多尔衮,但是东莪格格尚年幼,且是女子,根本就对顺治造成不了任何威胁,加之顺治也算是一个为仁厚的皇帝,所以多尔衮死后虽被清算,甚至被顺治掘墓鞭尸,可东莪格格却并无性命之忧。

但是,东莪格格毕竟是多尔衮的女儿,虽然顺治没有对她下死手,但也不会给她太好的待遇,更不会让她留在史册之上,故而自此之后,再也无人知晓她的结局如何!

不过,据今清史学者研究,东莪成年后,有极大可能被顺治赐婚给了蒙古某位王公。

今天人们若是去呼和浩特市旅游,作为塞外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清代四合院群体建筑——“和硕恪靖公主府”是必去的一个景点。

和硕恪靖公主府据说就与多尔衮的独女东莪格格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公主府志》记载,这座府邸曾经是多尔衮曾外孙女的府邸。

我们刚才也说了,多尔衮只有一个女儿,那就是东莪格格。

既然《公主府志》说和硕恪靖公主府曾是多尔衮曾外孙女的府邸,那么也只能说东莪格格最后被顺治赐婚给了蒙古某位王公,之后与这位蒙古王公诞下了子嗣。

清代立国时,为了对抗大明这个庞然大物,清代皇族便与蒙古联姻,联合蒙古王公一起对抗大明朝。

当时,或清朝皇族、宗室娶蒙古格格,比如多尔衮的嫡福晋就是蒙古科尔沁部落出身的索诺布台吉之女,顺治的嫡后就是蒙古科尔沁部落出身的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

或清朝公主、格格嫁蒙古王公,比如恪僖贝勒图伦次女就嫁给了蒙古科尔沁部台吉博尔济吉特氏奥巴,康熙第六女固伦恪靖公主就嫁给了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喀尔喀郡王敦多布多尔济。

据统计,有清一代,约500余位公主、郡主下嫁蒙古,由此东莪格格下嫁蒙古并不稀奇。

至于东莪下嫁给蒙古哪位王公,暂不明确。

但据考证,东莪格格很有可能是嫁给了后来成为蒙古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巴​雅斯​护朗。

据清史记载,从顺治八年东莪被送到信郡王多尼看管,到顺治十八年顺治驾崩,下嫁给蒙古王公的公主中只有二位身份是不明确的:

一位是在顺治十三年左右下嫁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巴达礼的儿子巴​雅斯​护朗的多罗格格;另一位是在顺治十五年左右下嫁科尔沁台吉鄂齐尔的没有爵位的格格。

首先,据《公主府志》所载,这位多尔衮的曾外孙女爵位是和硕格格,若这个记载无误,她的父亲定是亲王无疑,依清制,只有亲王之女可称和硕格格,郡王和贝勒之女只能称多罗格格,贝子之女只能称固山格格,公之女只能称格格,剩下宗室之女只能称宗室女。

据清史记载,科尔沁台吉鄂齐尔的子嗣并未曾获封亲王爵,既然都没有受封过亲王,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和硕格格”这个只有亲王之女才能有的爵位的蒙古格格。

由此东莪格格很有可能就是那位嫁给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巴​雅斯​护朗的多罗格格。

当时东莪格格是多尔衮的独女,虽然依照常理,她的爵位至少也是和硕格格(多尔衮爵位是亲王),但是多尔衮之后是被清算的,爵位早已被废除,所以东莪的爵位很有可能也被废除,只是后来嫁给蒙古亲王,为了大清的脸面,也为了顾及蒙古的脸面,顺治这才重新给了她一个原本只有郡王和贝勒之女才会有的爵位——多罗格格。

为什么会给她多罗格格的爵位呢?

大概是因为“门当户对”,当时巴​雅斯​护朗只是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巴达礼之子,并不是亲王,依惯例亲王之子爵位最高也不过是郡王,所以东莪格格被赐予多罗格格爵位合情合理。

其次,据清史记载,多罗格格下嫁巴​雅斯​护朗之前,信郡王多尼迎娶了土谢图亲王巴达礼的女儿,也就是巴​雅斯​护朗的姐妹。

依清朝惯例,某个宗室家族娶蒙古王公之女,该蒙古王公也多会娶其家族之女,以此互相联姻。因此,若以这个惯例,东莪格格下嫁巴​雅斯​护朗倒也是合情合理之事。

至于东莪的去世时间和在蒙古的经历,因无史记载,所以未可知。

若是《公主府志》记载属实,料想东莪过得不会太差,毕竟是蒙古王公的王妃,生活水平自然不会差。

在多尔衮被顺治清算,所有荣宠都被剥夺的情况下,东莪格格能有这样的结局实属万幸!

汉武帝长女昭帝之姐鄂邑公主和清努尔哈赤长女太宗皇太极之姐莽古济公主有何相似结局?

两位都是历史上优秀的一代雄主长女,都结局悲惨没能善终,汉武帝长女鄂邑长公主对弟弟汉昭帝有抚养之恩却因谋反大罪而自尽身亡,清努尔哈赤长女莽古济公主生前曾荣耀一时深得其父努尔哈赤喜爱在其弟皇太极即位后不久被手下奴才告发联合兄弟谋反被凌迟处死惨死于其弟之手,两位公主都死于谋反,都死于其弟即位之初。只是结局稍有不同,汉昭帝之姐留下全尸死的没受多大痛苦自我了断,皇太极之姐被活活剐死,临至最后都要受尽巨大痛苦才死。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内容自动采集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

留言反馈   Baidu   神马   Sogo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4· 八戒影院